· 鲁博参观记:
感受鲁迅的温度·
周六和老伴一起参观鲁迅故居,
和老舍的“丹柿小院”一样,
这次也是因为一门课。
女儿的慕课“现代文学名家短章精读”为时两月,一共九讲,至今我已全部学完,并参加了期末考试,正在等成绩。记得今年9月25日学习第一讲“引言”时,老师介绍了学习这门课的三个小贴士,其一就是“博物馆和名人故居可以和文本互为补充,书本之外也是课堂”。我身居北京,条件便利,查好路线,带上身份证,说走就走。
我们乘地铁来到位于阜成门附近的鲁迅博物馆,具体地说,地址是阜成门北街西三条21号。刷身份证自助取票很方便,跨入大门,院子清净优雅,鲁迅先生的雕塑坐落中央,深邃的眼神目视远方。塑像前的一本打开着的石刻书上,镌刻着鲁迅先生的手稿,是他的自传,这些石头雕塑仿佛敞开了文学的大门,引导我们走进了鲁迅的内心。
我们先参观陈列馆。此馆有上下两个展厅,据说汇集九万件藏品。我们从楼上开始看,展览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图片等形象地展现了鲁迅五十多载岁月中的八个人生阶段。因恰逢周末,小朋友和团建的青年人不少,但馆内并不吵闹。我们很幸运,遇到大学生志愿者全程讲解。我们认真地听着,紧随先生的足迹,探寻他不朽的一生。
读中学时,语文课上我就学过鲁迅的文章,当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 《故乡》一文中描绘的风土人情。至于投枪匕首般的杂文、文中蕴含斗争精神,小小年纪,谈不上理解。大概和很多人一样,我为应付考试,背了些鲁迅文章中的著名段落,考完便将这些文字抛之脑后。这次参观鲁迅陈列馆,我对先生有了新的认识。其一是鲁迅先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转折。1905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看到中国人被日军屠杀但围观国民表情麻木。他深刻地意识到,中国国民的疾病不仅仅是身体的,更是精神的,遂弃医从文。其二是鲁迅的文字力量。了解了先生所处的时代和精神世界,再看“名人名言”就会有不同的感触。比如, 1918年, 《狂人日记》发表。鲁迅说:“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又如,现在再看 《纪念刘和珍君》,更能理解 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也能理解先生的悲愤。虽然跟随讲解楼上楼下走了一遍,但仍感意犹未尽,讲解结束,我们又按原路“复习”了一遍。
特别值得高兴的是,因为修过慕课,我还能发现讲解的错误。看到“豫才”的时候,有一个观众问大学生志愿者:“豫才是谁?”志愿者说:“就是鲁迅。”观众又问:“是鲁迅的笔名吗?”志愿者犹豫了一下,没有正面回答:“鲁迅有很多笔名,等一会到上海那部分我们再详细看。”我说:“豫才就是鲁迅的字,不是笔名。”慕课的期末考试还有一道题与此相关呢。后来看到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信,志愿者讲了信纸图案,一为枇杷,一为莲蓬,但没提“信笺”这两个字。有观众问:“这些是鲁迅自己画的吗?”大学生讲解员竟然回答:“可能是吧。”我告诉她:“这不是鲁迅画的,是信纸上印的,这种印着图案的信纸叫信笺,鲁迅很爱收集信笺。”慕课在讲 《两地书》的时候专门讲了鲁迅对信笺的喜爱。我为自己能学以致用感到骄傲 。
走出展厅,我们参观了鲁迅先生的故居。鲁迅居住的四合院没有什么特别:三间南房,三间北房,东西各两间厢房,清灰砖墙,朱红门窗。这个小院是鲁迅兄弟失和后向好友借款买下的,房贷直到鲁迅南下厦门后方才还清。小院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鲁迅手植的两棵白丁香和后院一株黄刺玫,它们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是我见过最长寿最壮观的植物。来之前,我最想看的是“老虎尾巴”——房后加盖的小屋。尽管这间小屋只是“棚”的级别,鲁迅却对它倾注了很大心血,从设计、建筑到装修、房间布置都十分用心。这间小屋只有简单的一张桌子、一张床,旁边的柜子里也少有东西。想象先生于夜深人静之时,送走最后一批客人,看看书,和衣在床上休息两三个小时,然后翻身起床,坐在书桌旁边,点一支烟,泡一杯浓茶,吃一点小零食,拿起笔开始他的文学创作。鲁迅在这间斗室居住的两年时间内,写了大量文章,如杂文集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小说集 《彷徨》的大部分和散文集 《野草》等作品,译作 《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参观时我一直在思考,多年来,我们很少读鲁迅的著作,错过了太多。这次借学习慕课的机会,我精读了 《铸剑》《两地书》,又重读了 《故乡》《纪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等。七十岁读鲁迅,和当年十几、二十岁的感受完全不同。我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了鲁迅先生笔耕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一反传统文人的形象,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他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批判,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批判,其批判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鲁迅早已离我们而去,但这个小院的一草一木、一桌一几都让我们感受到鲁迅的温度。像许多先行者一样,鲁迅在历史的时空中留下了孤独奋战的身影,不过, 鲁迅旧居让我感受到先生的温度,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来看望他,想必先生不会寂寞。
最后,由衷感谢慕课和慕课时代,让我在古稀之年
还能获得新鲜的阅读和参观体验。
喜欢我们的内容
就点“在看”分享给朋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