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最后一战,反对建造高能对撞机,网友给他起了一个外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75
导读

1971年,中国迎来了一位久违的游子,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回国了。 1971年,在离家26的后,杨振宁重新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质疑声在很多年后,杨振…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杂志,在讲这本杂志之前,我要讲一个故事。

1989年,山西娘子关电厂的一个工程师萌生了写作的想法。

关于这个想法,也许是源于小时候的热爱,但也有人说,这位工程师下班时喜欢搓两把麻将,但牌艺不佳,手风略欠,输多赢少,工资又颇为微薄,为了补偿家用,决定写点小说赚点稿费。至少写小说不会赔钱。

大家都知道,这位牛人是中国科幻界的大神级作者刘慈欣。

而刘慈欣的粉丝都知道,刘慈欣的科幻属于硬科幻 ,它里面有雄魄的想像,也有严谨的科学依据。

那问题来了,刘慈欣的这些科学知识从哪里来呢?

他十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对他来说颇有影响但很难联系起来的事情。

1971年,中国迎来了一位久违的游子,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回国了。

也许在获奖的那一刻,他就在谋划着回国。

在颁奖礼上,他说道:“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1971年,在离家26的后,杨振宁重新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卷这样记载这段回家的旅程:“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娘子关电厂的工程师刘慈欣在继续着他的创作。

一开始的灵感来自小时候的阅读。

刘慈欣的父亲原本是中国煤炭设计院的研究员,被下放到煤炭三矿。

知识改变了命运,却是一个负向的改变。这让父亲对知识的感观发生了改变。

当刘慈欣翻阅父亲从北京带来的书籍时,父亲会一次次制止,然后告诉他这是毒草。

他也很快品尝到了毒草的苦涩。

小时候的他无法加入少先队,成年后,北京的工作机会也被别人挤掉。来自北京的父亲,对他的唯一希望就是老老实实过一辈子。

可是,父亲从北京带来的书还是深深影响着他。《地心游记》《十万个为什么》《2001:太空漫游》等等,都是他打开世界的窗口。

可是,做为一个科幻小说家,光凭这些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更多更新的科学知识,让他的小说显得与时俱进。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当时中国并没有互联网,查找资料极为困难。图书馆里的书又极为老旧,完全不能了解到最新的科技知识。

当时中国科幻作家们写的写的科幻小说99.9%存在科学硬伤。

科幻如果没有科学,那就是幻想小说了。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

回到祖国的杨振宁受到了热烈的接待。只是也难免有一些非议的声音。有人质疑着杨振宁为什么没有学业完成之后第一时间回来。为什么不像钱学森邓稼先一样早早回来。

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质疑声在很多年后,杨振宁正式回国定居时,变得嘈杂起来。

2004年,网络上突然火了一篇文章 ,叫《清华学子怒批杨振宁》

这是一篇匿名文章,现在看来,这篇文章看来既不清华,也不学子,说是蓝翔学生炮制的,可能对蓝翔太不公平。

“杨振宁对美国的贡献远远大于中国。这位美籍人,效忠于美,服务于美,带着诺贝尔的荣耀,晚年回到中国,吃住行尽享在美国不曾有的待遇,回赠中国人的,是一针针的麻醉剂。”

时间过去了十多年,清者自清。今年,杨振宁先生刚刚获得了“求是终身成就奖”,想必我们的国人对这位物理学巨子有充分的了解。但没想到,这篇劣质的文章依然在网上流传。

也许,要不断重复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的贡献。

1970年,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赴港讲学。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美国好几个城市举行演讲,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而此时,中美还没有建交。中美外交往往有乒乓外交的故事,但事实上早在这之前,就有科学家外交的故事。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4年,杨振宁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开始了与复旦大学谷超豪等十几位教师长达数年富有成果的合作,推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同复旦签订交流协议。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任会长,促进中美关系。同年,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1978年3月,在李政道、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一年。

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

这样的事情还可以列很长,而对科幻作家刘慈欣来说,杨振宁在另一个层面深深影响着他。

在所有杨振宁为中国做的贡献里,有一个不那么显眼的。

1975年,杨振宁再次回国。 周总理接见他,问他怎么样才能提高中国人的科学素养。杨振宁就向周总理大力推荐了一个杂志:《科学美国人》。

杨振宁为什么要推荐这个杂志呢?因为这个杂志是世界顶级的科普杂志,是《自然》杂志的科普版,为它写稿的都是当今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从创刊起,一共有一百五十二个诺贝尔获得者给他写过稿子。

可以说,这是世界第一流的科普杂志。

这个建议说实话挺大胆的,因为中美当时还没有建交,这个杂志还有一个美国人的字眼。

后来,这个杂志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引进,但杨振宁一直记得,一直推荐。

到了1979年,在邓小平的关心下,《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科学》在重庆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诞生。

《美国科学人》的引进,对于正在创造科幻小说中的刘慈欣不晋于雪中送炭。

正是通过这份杂志,刘慈欣了解了最新的科技,他才知道了超弦理论、宇宙学、分形与非线性数学……

这些最新科技知识的输入,让刘慈欣的小说充满幻想之余,又拥有硬核的科学知识。

而在刘慈欣最为著名的小说《三体》,有一个虚构的人物叫智子。

智子是三体文明拍到地球的一个虚构智慧体,其目标就是锁死人类科技的进步。

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有网友将打开中国普通工程师科学大门的杨振宁称呼为智子。

一切要从中国开始筹建大型对撞机开始。

对撞机,一种高能物理的实验设备。据说可以解开宇宙的奥秘,至少突破物理认知的边界。

美国曾经想造,但花了三十亿美元后,发现它的花费还遥遥无期,最终三十亿投资不要,也要弃掉这个项目。

美国人不造,谁来造?

世界上的物理学家把目光投向了经济日益增长的中国。

诺贝尔奖获得者David Gross说道:“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雄心勃勃,这主要取决于中国的GDP总量,而不是人均GDP。尽管人均GDP不高,但这阻止不了中国把目光投向月球,也阻止不了中国建成三峡大坝这样的伟大工程。启动大科学工程和中国的雄心壮志是非常吻合的。”

是的,中国可以建造三峡,可以开启登月工程,为什么不能再花一个建三峡的钱,去建一个高能对撞机呢?

而David Gross还为中国建造对撞机的前景进行了描述:

“更重要的是,我坚信一条经过历史考验的真理,那就是在科学前沿的长期投资可以推动技术的发展。正是这种技术进步,可以将发展中国家提升为经济超级大国。”

“CEPC还会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中国科学的发展,即变成吸引国际上物理和工程人才的“磁石”,从而创造和夯实一个能促进中国其他技术领域发展的人才环境。”

研究前沿科技,使中国成为一个物理研究中心,是所有支持在中国建对撞机的中心观点。

但是,杨振宁旗帜鲜明的反对建造对撞机。

他甚至列出了七条理由,原因综合起来,一是太费钱,而中国需要用钱的科研项目还很多,另外,中国一线物理学家并不多,造好了也是为外国科学家所用。第三就是目前这些研究,对人类的改变在短时间内并不大,不如把钱投入到生命科学等领域,比如在重大疾病治疗上的突破。

而且这个方向没有前途,在四十年前,杨振宁在一个会议上谈起大型对撞机,他讲了一句话:“The party is over.”

高能对撞机的盛宴已经结束了。

当然,要不要建,可以辩论,毕竟一千亿的工程,多讨论总是没错的。就像马云说的,一个事情,要是公司里人都说好,那可能有问题。要是有人反对,说不定还真可以做。

可就是因为反对建对撞机,网友给杨振宁起了一个智子的外号。认为杨振宁意图锁死中国的科技发展。

他们大概不知道,要不是杨振宁,可能这个世界不一定有《三体》,也不一定有智子这个词的存在。

这就是关于杨振宁跟刘慈欣以及对撞机还有智子的神秘关联。接下来,给大家讲讲我要推荐给大家的杂志。

虽然杨振宁推荐了这份杂志,但这份杂志的引进还是有一些小波折。

这个杂志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马上引进,但杨振宁一直记得,一直推荐。

到了1979年,在邓小平的关心下,《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科学》在重庆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诞生。

到了2005年以后,这个杂志跟中国的版权到期,后面只能是合作出版,出版物叫《环球科学》

以前的是译版,就是美国版是什么样,这个就是什么样,后面的是合作版,就是有大部分内容是《美国科学人》翻译过来的,但有一些却是中国自己的科普文章,这成色说实话,是有所下降的。

那跟我今天跟大家介绍的《万物》有什么关系呢?

《美国科学人》有一个少年版,在美国叫《How it works》。

在美国,成年人就看《美国科学人》,孩子就看《How it works》。

而去年,中国引进了《How it works》,名字就叫《万物》。

我特地问了出版社,这个《万物》是《How it works》的译制版,还是合作版本,内容上是不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是合作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别,那就没意思了。

出版社告诉我,这个就是译制版,但不是百分之一百一样的,可能某篇文章不太合适中国孩子看,编辑就把这一篇去掉,然后从往期的《How it works》杂志里找一篇出来补上。

这种情况不太多,全年也就一二篇。所以,基本上跟美国的版本是一样的。我这才放心推荐给大家。

这绝对是我见过最美的杂志,里面的绘图配图以及细节,绝对超出我的想像,所以质量上,绝对是让我服气的。

杂志知识涉猎广泛,资讯新鲜,有很多前沿科学知识和话题,涉及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生态环境、太空探索、历史人文等等。

杂志图片对知识的呈现让人惊叹,能在纸面上呈现出三维的效果...

大开本,读起来眼睛舒服!比一般的杂志都大,也比A4纸还大点儿,印刷质量精良...

给孩子定上这样的杂志,孩子以后每个月都可以收到来自科学的大礼。

杂志的每一页都特别的美。

孩子一定会喜欢上。

这套书适合5到90岁的孩子。尤其小学高年级到高中的孩子。

送礼最好送杂志,为什么呢?因为订好之后,对方每个月都会收到你的诚意。

现在科学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越来越强。

美国《华盛顿邮报》说:2001年到2014年,仅仅十多年间,中国新开设1800所大学,培养了五百万工程、医学、技术、科学人才。是美国的十倍。

美国人说,现在中国的学生,百分之四十四都学自然科学、工程学,产生大量的工程师,是美国的数倍,美国这个数据只有百分之十六。这百分之十六中,还有大量是移民。尤其是亚洲移民,比如中国,比如日本,比如印度。

现在白人学自然科学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们有了原始积累,可以躺赢了。这也是美国现在最担心的事情。

这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可能我们现在最顶尖的科学家的水平还比不上美国,但量变最终将导致质变,每年近数十万的新增科学工程人员,其中一定能不断产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其中也将有最顶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并在将来,一定能产生不少诺贝尔级的科学家。

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将来懂科学的孩子将会越来越有竞争力。

《万物》是一个让孩子脑洞大开、充满逻辑美感的知识宝库。

专业化的编辑团队将纷繁复杂的科技前沿,链接成知识图谱,层层输出给孩子;将横跨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转化为 属于孩子的系统性语言。

大家其实一看实拍图就知道这个杂志有多用心。

1. 新鲜的前沿技术

2. 未来的终极幻想

3. 换个角度看宇宙

4. 未来公路让汽车边跑边充电

5. 泰坦尼克号为什么沉没?

6. 便便也是能源 咖啡渣也是燃料

7. 酷炫的军事解读

8. 回望历史长河

9. 人体穿梭之旅

10. 畅游植物王国

还有各种科技热点解读。

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到最好的科学,塑造面向未来的世界观!广泛的涉猎,萌芽着孩子未来的长期兴趣与终生志向,甚至是那个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意。

寻找侏罗纪海岸的动物化石

用于建造伦敦超级下水道的盾构机

还有未来的对撞机。

中国要不要造对撞机,对撞机到底有什么用,孩子也能轻松了解。

杨振宁给周总理推荐了《科学美国人》,我也很荣幸向大家推荐它的少儿版《万物》。

《万物》2020年征订季!现在仅需298元!即可获得

② 定价98元的科普故事音频集(50集,每集6分钟每周更新)

③ 定价40元的万物冷知识音频集(共20集,每集4-5分钟)

要看杂志,就看这个品类最杰出的,也应该让孩子接触最新科技。因为现在发展太快了。百年前,一个人不识字也可以过得很好,现在没有文化孩子真的很难出头。

大家可以点下面的横条参团。给孩子每个月的科学养份。说不定你的孩子就是未来的科学家,未来的刘慈欣。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