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蘑菇姑姑
来源 | 武志红(wzhxlx)
1
热播日剧《坡道上的家》第三集有这么一幕:
里沙子从婆婆那里接女儿,婆婆暗示她丈夫可能出轨。
她牵着女儿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不在焉,烦躁不已。
而女儿摇摇晃晃一直对着她说话:妈妈你看这个,妈妈你看那个……妈妈妈妈妈妈妈
她越想越气,怒火蹭蹭蹭到顶点,停住脚步大吼了一声:闭嘴!!!
周围的人指责的目光刷的一下投向她。
但这不过是她的幻想。
事实上她转向女儿,笑着甜甜地说:下次再说吧?
相信所有妈妈看到这一幕,内心都会无比复杂——我们,也是这样藏住自己的「怒气」的啊。
20世纪40年代,有一位古怪却可敬的儿科医师兼心理分析学家——温尼科特,他有过一个著名论断:
所有的母亲“从一开始”就厌恶自己的宝宝。
他的意思是,母亲并非不爱宝宝,只不过她们也厌恶宝宝。
这么说可能会令很多人不适,但不得不承认,没有人会天然喜欢一个需要时时刻刻照看、爱哭闹的宝宝。
温尼克特说,所有“称职的”母亲,在某种程度上是“二次形成”的——
那个母亲的真正自我 “通过消毒,她消除了自己的矛盾心理和猛烈且别扭的情绪,并将自己想要放弃的冲动保存在真空密封的小罐子内。”然后才成为了一个称职的母亲。
这番话实在像一个精神分析师讲出来的话,然而,大多数人不是精神分析师,他们会把妈妈这个身份看成一副既成的作品,却对背后的画家「个人」一无兴趣。
只有妈妈知道,为了妈妈这个身份,她所感受到的自我折叠。
我昨天就经历了一个崩溃的过程。
我去楼下快递柜取快递,带着没上幼儿园的熊孩子,我按了密码,柜门开了,我整弯腰准备去拿,说时迟那时快,熊孩子把门立即关上了,发出兴奋不已的笑声。
整个过程中熊孩子在边上不停地尖叫哭闹说要走、要去花园玩、不想在这拿快递……丝毫不觉得她做了错事需要承担后果。
一时间真的想打她一顿。
告诉我,
要用怎样的洪荒之力才能保持和颜悦色对待这样的日常瞬间?
难道当一个“好妈妈”,真的要把自己的暴虐放进真空密封罐?
妈妈,是一个身份,每个女人,在把自己放进去时都感到了巨大的不适。
但这些不适被压抑,随之变成了愤怒,没有出口,只好自我崩溃。
但连这个悲惨的自我崩溃都会被评价——不是被别人,正是被自己。
2
电视剧讲了一个公共审判的案件。
主角里沙子是一个全职母亲,丈夫负责赚钱养家,她则负责洗衣做饭,接送上幼儿园的女儿。
一天,她收到一封法院的信,她被选为一起社会案件的陪审员候补,需要全程参与庭审。
这个案子中,一位名叫安藤的妈妈,亲手把自己8个月大的孩子扔进了浴缸淹死,愤怒的丈夫和婆婆把她告上了法庭。
人类孩子成长很特殊,18年都要抚养,超长的时间才成人,特别是刚出生的时候相当虚弱,完全需要一个人无微不至的关注。
想象婴儿此时是一个殖民者,以自己的虚弱对妈妈这个领地实现了完全的殖民。
每个妈妈都尝试过夜奶那段时间的睡眠剥夺吧,孩子是最恐怖的行刑人剥夺妈妈的睡眠,长期下来,很少人不会精神失控。
安藤就是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带娃中崩溃了,最后在恍惚中杀死了自己的婴儿。
她的丈夫和婆婆轮番上阵控诉她,讲的是一个关于“恶毒的妈妈不爱孩子、拒绝婆婆帮助、强迫丈夫跳槽导致加班”的故事。
而剧重现真实的一幕:安藤是被逼到失去理智的。
孩子哭了,醉醺醺地丈夫,不仅不帮忙,还添油加醋地说她;
她没有母乳,育儿师说没有母乳喂养的小孩长得慢,她陷入一种“我养不好孩子”的挫败感里。
过来帮忙的 婆婆,无法理解她的恐慌,随口一句,讽刺她的育儿方式;
这部剧最有看点的,还有陪审员们的态度,尤其是两位同为新手妈妈的陪审员。
最开始是众口一词的道德审判:把孩子杀了算什么妈妈?
但随着对被告了解越多,她们越来越难鄙视被告。
特别是当她们发现,自己生完孩子后的生活跟被告的并没有本质区别时。
只是自己还未崩溃,而她已崩溃而已。
更恐怖的地方在于,剧本身没有去渲染丈夫多么坏、婆婆多么恶、或者妻子有多悲惨的画面,都是非常非常普通、真实的日常。
……
文章篇幅有限,
回复“日剧”获得全文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私藏已久的公号,它是知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创建的公号。
之所以喜欢,是因为武志红老师对人性的探索很彻底,文字非常犀利!
很多读过他文字的人,都说自己不仅少走了许多弯路,还学了点真正的心理学,自己内心变得自信,人际交往也变得更有魅力。
除了心理学知识外,武志红老师还打造了一系列专业的心理测评和心理学课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低门槛地了解心理学。
因此,也推荐你关注这个厉害的心理学公号,每天中午,和350万人一起看点 接地气的心理学。 当你的内在改变,外在世界也会跟着变好。
下面是他们平台的5篇深刻好文,推荐给大家。
1. 过于独立的人,为什么人际关系都不太好?
在这个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时代,独立是一个基本要求,而依赖则成了一种无赖和羞耻。
这背后的原因,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独立意识:要当独立的人,否则就会被嫌弃。
这个意识帮我们变得强大,却也压抑了我们柔软和脆弱的天性,也堵住了一些必要的求助,让我们变得孤独。
后台回复“独立”获得文章
2.好妈妈没有好下场?这部国产爆款剧,戳破这届妈妈的难言之隐
这段时间,电视剧《小欢喜》频上热搜,陶虹饰演一单亲妈妈“宋倩”角色。
因为女儿要备战高考,她进行了一系列“全包围”的关切。
为了专心陪孩子,干脆辞了职;无微不至地照顾饮食起居,天不亮起来熬燕窝;作为教育从业者,细致到为孩子规划时间表…
可换来的是什么呢?
女儿评价她是“专制的狠人儿”,甚至在争吵时吼出了“我恨你”。
这样吃力不讨好的妈妈,生活中比比皆是。
为什么“好妈妈没有好下场”?
后台回复“妈妈”获得文章
3.“终其一生,你不会因为优秀而被爱。”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只有更优秀,才能得到更多的爱和认同。
如果我不优秀,就会担心:
别人会不会不喜欢我;
别人会不会不被我吸引;
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没用....
只有我优秀了,一切才会好起来了。
但事实是:我们从不会因为优秀而被爱,只会因为 被爱而优秀。
后台回复“优秀”获得文章
4. 如何养蠢一个孩子?管他管他管好他!
之前,一个事情上了热搜。
云南大理祥云县一个学生午休上厕所,受到了学校的警告处分。
类似这种严厉的制度和规则,让当事人惊恐,让旁观者啼笑皆非。
这些规则中,隐隐透露出学校和家长一些好笑的推测:
学生午休上洗手间,不是因为尿急,而是想趁机吵闹;
学生上课喝水,不是因为渴了,而是开小差;
学生只有抬头看着老师,才是在认真听课,其他的小动作都会影响听讲........
这背后是一种自恋:
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重要,他们需要不断管制,才会往好的方向去走。
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实际上是对他们深深的不信任。
越不信任,越管制。
但越强制的管制,也只能把孩子教得越来越蠢。
后台回复“管他”获得文章
5. 看到我幸福,我妈很失望:伪挫折教育,是给孩子的毒药
挫折教育,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概念。
真正的挫折教育,指的是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去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而不是在孩子正高兴时,突然喊停,扰乱他们的兴致。
打断快乐,不是磨练,而是折磨。
可现实中,不少父母是后者——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故意不让孩子开心。
而且,他们常常很难抑制住这种「冲动」。
究其根源,是因为:在“开心”这个问题上,许多父母自己就是“病人”。
后台回复“失望”获得文章
在这里, 和320万年轻人一起学习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