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名教师
需要有能感受文字的慧眼
需要有能感染他人的灵魂
可这样有趣的灵魂该上哪儿找?
到底该去何处寻求灵魂的香气?
河南师范大学与教育时报联办
未来名师班的一位首批学员
分享了一些她的感受
这位同学的感悟
也许能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启示——
有趣的灵魂究竟在哪里
河南师范大学的品牌活动“‘阅享经典·书香师大’之读书分享会”到今年已经走过了四届,我也陪伴了它两年。在我的大学生涯中,如果把它比作季节,历经春生、夏长、秋收,那么如今就到了珍藏回忆的暖冬时节。
与其他活动相比,读书分享会的形式也许算不得新颖,但我们仍坚持每年冬天以这样简单的形式邀请大家赴约,犹如围炉夜话般聊一聊读书。在筹划之初,我们婉拒了一切歌舞表演,力求珍存这种最原始、最淳朴的读书方式。大音希声,让读书分享会还是保持沉静的、质朴的内核。在今年读书分享会刚落幕的特殊时间节点上,我想谈一谈我对读书的一些思考。
“艺术”时常被人们讥为无用,作为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文学也常常如此。诚然,在一个人实现飞黄腾达、爬上人生金字塔尖的过程中,文学往往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文学?或者说,为什么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坚持聊文学、热爱文学?糖果填不饱肚子,吃了还容易长蛀牙,可为什么我们还是喜欢吃糖呢?因为我们眷恋它的甜蜜;茶有些苦涩,喝了还可能惹得彻夜难眠,可为什么我们还是喜欢喝茶呢?因为我们痴迷它的清香。
试想,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只剩下大米、面条、白开水,那生活该多么无趣啊!“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文学也是如此,喜欢就放肆地去读,何必固执地寻求它的实际用处呢?
不过,反过来讲,文学真的百无一用吗?当然不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许会有“抬杠运动爱好者”翻开一本书问我:“来来来,告诉我,你说的‘黄金屋’和‘颜如玉’在哪儿呢?”“黄金屋”“颜如玉”,看似在玉版缃缣中遍寻不得,但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忽略了阅读本身为我们带来的享受和美好。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它们本身就是“黄金屋”,就是“颜如玉”。它们赠予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让我们对世界永远充满希望,即便久经生活侵蚀但始终不愿放弃人文情怀。
说起“划火柴”这样一个细微的动作,我们可能会写下一句“他划了一根火柴,火柴慢慢熄灭了”。稍高级一点的会在“划”字前加些修饰词。可张爱玲是怎么说的呢?“黑暗中他划燃了一根火柴,这橙红色的三角小旗缓缓地摇荡在它自己的风里,渐渐地它燃尽了自己的旗杆,归于寂灭。”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读书能让我们变得文采斐然,而是说我们自觉地去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滋养,其实是在拯救我们随着成长而渐趋麻木的感觉,拯救我们被日常琐碎磨损得迟钝、鄙陋的感觉。
这些文字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我们努力摆脱粗糙、不断向上,转而变得细腻。经过这些作品的不断滋养和打磨,我们会变得十分敏锐,能够从那些哪怕简单得可笑的事情中找到深刻难忘的乐趣。这不正是人们所追求的“有趣的灵魂”之所在吗?
文学最值得珍视的作用在于它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绝对封闭也绝对自由、稍纵即逝又万古长青的世界——“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明自传于后。”在这个世界里,一切理想主义和不着边际的世界观都被许可尽情生长,现实世界中的种种考量标准都变得苍白无力,“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你完全地沉浸在这个世界里,你就是这世界唯一的主人。
抛开一切目的,多读书总是没坏处的。至少同样是走一遭,读书能使我们对自身所处的世界拥有更细腻的感觉。当我们老之将至,若从镜子里看到的是因穷经而皓首的自己,定不会嗟叹枉此一生的。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 李嘉兴
叫板李佳琦的小学生:这样的孩子背后原来是这样的家庭
2020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家长
厉害!这三位数学老师让美术老师都开了眼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