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跌70%!时机来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17
导读

但叶檀财富告诉大家,影视行业寒冬未过,爆款电影也撑不起行业的回暖,不管是股票还是相关基金,都不值得介入。经过演员们日以继夜的辛苦拍摄,以及制片方的大肆宣传,终于不负众望,斩获近3亿票房,离回本也就差了…

albert bierstadt,Winter in Yosemite

文/史迪萌

咸鱼大翻身!

从12月开始,传媒娱乐指数就一路开挂上涨;今天(11日),长城影视、当代明诚、慈文传媒等等更是集体涨停。

影视股上涨,因为有预期。

快过年了,一大波贺岁档电影即将来袭,比如《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等等,根据市场的预计,这些电影票房可能大卖。

檀香们也摩拳擦掌,准备杀进场:

但叶檀财富告诉大家,影视行业寒冬未过,爆款电影也撑不起行业的回暖,不管是股票还是相关基金,都不值得介入。

对整个影视行业来说,冬天早就来了。

今年前三季度,A股传媒板块归母公司净利润只有344亿元,同比大降21%!

现在的影视剧,是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蹂躏。只要你是流量大咖,面瘫都能当男女主;后期再加个五毛钱特效,大片就出来了。

可惜啊,韭菜被收割多了,也会长脑子。没演技、没内容的电影,粉丝不会再买账。今年8月上映的《上海堡垒》,由流量大咖鹿晗主演,不就扑街了。

(图片来自檀香:龙)

用户观感要求提高了,影视剧不能再靠流量明星撑起一片天,那些烂片就成了公司业绩的拖油瓶。

即使好不容易押中宝,出个爆款电影,公司分到的钱也不多。

你以为一部电影,票房20亿,制片方能赚个十亿八亿吗?根本不可能。

先看下电影行业的票房分账规则。

每一部电影,都有好几个公司在共同运作。

从上游的制片方、中游的发行方,再到下游的院线、影院,每家都要撸一把。

一部电影的最终票房,要先向国家缴纳5%的电影事业专项基金、3.3%的特别营业税,剩下的91.7%,才轮到这些上中下游企业开宰。

而下游的院线和影院,通常比较强势,加起来可以抽掉一半以上的票房。中游的发行方,一般会抽掉5%-15%左右。剩下的20%-30%,才是属于上游制片方的。

(图片来自檀香:seven)

也就是说,制作成本在1个亿的电影,票房最起码要3个亿以上,制片方才能回本。

但是,市面上低成本、高票房的电影多吗?

不多。反而动不动都是大大几个亿的制作成本,票房却......一言难尽。

比如《封神传奇》,集合了范冰冰、杨颖、黄晓明、古天乐、梁家辉一众大牌明星,总投资额高达7.5亿元!

按刚刚分析的,票房最起码要23亿,制片方才能赚到钱。经过演员们日以继夜的辛苦拍摄,以及制片方的大肆宣传,终于不负众望,斩获近3亿票房,离回本也就差了20个小目标。

谁投了这种所谓的“大制作”电影,就是把自个儿把自个儿坑沟里去。

就目前来说,国内的影视公司,还没有像漫威一类有固定的盈利模式。所以,整个行业就像赌博一样,押注一大堆电影,什么时候撞上大运,火了一部,就赚一波。

但是,靠一部电影赚的钱,可还不一定能覆盖投的一大堆烂片的成本。

所以,哪怕某部影片大火,对影视公司中长期业绩的影响也不大。

在这种赌博模式下,影视行业依然不值得投资。

行业不景气,市场也是懒得炒。看看传媒娱乐板块指数长期走势有多丧气吧:

从2015年到2019年,指数已经跌去70%多!

对应的基金呢?有没有戏?

目前没有直接跟踪传媒娱乐指数的指数基金,有几个主动型的影视概念基金,比如泰信鑫选灵活配置混合、泰信行业精选混合。

不过都比较“虚伪”,前十大持仓股里,影视题材的公司占比都很小,基金规模还都在1亿元以下,有清盘风险。

总而言之,影视行业寒冬未过,不管是股票还是相关基金,都不建议大家买。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