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只吃牛羊肉,为何从明朝开始,突然就爱上了猪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68
导读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也饲养猪,只不过大多用来祭祀。人们普遍认为,君子是不吃猪肉的,而且《本草纲目》中也写过,猪肉会使人的肌肉和筋骨变得虚弱。最早的时候人们食用的肉类都是牛羊肉,一直到汉朝时期,官府出台…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比如“家”字就是在宝字盖下面加上一个豕字。豕也就是猪,表示有房子和猪才算是家。可见猪对于古代人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明清以前,人们却以食用牛羊肉为主,很少食用猪肉,一直到明清时期,猪肉才占据了餐桌的C位。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也饲养猪,只不过大多用来祭祀。人们普遍认为,君子是不吃猪肉的,而且《本草纲目》中也写过,猪肉会使人的肌肉和筋骨变得虚弱。因此人们更加不愿食用猪肉。最早的时候人们食用的肉类都是牛羊肉,一直到汉朝时期,官府出台禁令禁止私自屠杀耕牛,人们也就只能食用羊肉。

但是从明朝时期开始,百姓越来越乐于食用猪肉。一是因为明清时期人口飞速增长,明朝时全国的人口约有六千万,到了清朝时就已经增加到了四个亿。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对于肉类的需求自然也十分紧迫。此时,猪肉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生猪容易养殖,育肥快,出栏快,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肉类,所以人们越来越乐于养殖生猪。相比于羊肉而言,一只羊不过产几十斤肉,而一头猪却能产上百斤;一只羊一胎只能生一两只羊羔,而一头猪一胎能生十几只小猪,繁殖比羊要快的多。第二,相比于羊而言,猪不仅容易养殖,而且猪粪还有肥田的功效,一些养殖专业户还可以将猪粪卖给农民来换钱。所以,养羊的人越来越少,养猪的人越来越多。

而且在清朝时期,皇帝也开始喜欢食用猪肉。御膳中经常出现猪肉的身影。 上行下效,猪肉也自然就登上餐桌C位了。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