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12月10日到2020年1月中旬,申小雨案进入新的一轮聆讯期,主要由辩方律师就提出控告的某些材料提出质疑。辩方律师认为,作为证据的视频中,疑犯Ibrahim Ali身影都不曾出现过,因此证据不足以证明Ibrahim Ali就是杀害申小雨的凶手。
10日的聆讯从上午十点开始到下午四点结束,扣除中途休息及午餐休息,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嫌犯阿里(Ibrahim Ali)出席,全程有同声传译进行翻译。与被拘留前公布的照片相比,体重增加后的阿里可谓判若两人。
二三十人旁听,除了大温地区居民,还有中英文媒体工作者、其他案件的法官和律师,及一位从北部地区来大温度假的西裔群众。
开庭时出现了一个小花絮——一只隐居法庭的老鼠受到惊吓,突然窜出,在座位间急奔后钻入嫌犯所坐的木制隔间下。尽管法庭有肃静的要求,但是坐席间仍不免响起低声惊呼,夹杂老鼠的响动,颇为不宁了两分钟。法警见怪不怪,律师们面不改色,倒是显得民众不够镇静。
花絮之外,其他如常。控辩双方人员及法官、书记员都穿着法庭黑袍,以礼貌而坚定地态度进行细节讨论。庭外的声援抗议亦如常进行。
高院的警察对声援者依旧非常友善,还提醒可以将标语及标牌适度向前挪动,这样经过的路人更容易看到。十多位路人在维多利亚岛的Kat Broek女士捐助的大幅签名横幅上签名——横幅已经快签满了。一位西裔女士签名后,与旁边的声援者聊了几分钟,表达对这个案件审理缓慢的不解,及自己对治安的忧虑。
一位白发老者签名后,握着一位示威者的手激动地说:“很感谢你们站出来!你们代表了加拿大人的精神,是真正的加拿大人!”
反对的声音当然也有。一位路人看到标语中有“No Bail”问:“为什么不让嫌犯庭外候审?这样对他不公平。”一位声援者回应:“大家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你和我都赞同一件事,那就是让法制来决定。是法庭拒绝了嫌犯的庭外候审申请。”路人点点头,离开了。
另有一位路人经过时,故意高声说:“嫌疑犯是无辜的!”声援者感到很吃惊,反问他:“连辩方律师都不敢这么说,你依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这位高声“鸣冤”者未给与任何答案,匆匆而去。
然而,和之前的情形一样,更普遍的反应是经过的人们根本不知道申小雨案,或者以为已经结案了。——这也许是声援活动存在的意义之一——让加拿大人了解这个案件的不寻常——在夜晚迟来的夏日,一个13岁的女孩下午五点多从家门口的本拿比中央公园穿行而过时,会不幸遇难。案发一年,警方经过艰苦卓绝的调查后,锁定了嫌犯。嫌犯被拘至今近一年半,案件审理进展到目前地步。有陪审团参加的正式的开庭审理将于2020年9月中旬后进行。
这样的惨案,作为两届政府首脑的特鲁多没有任何公开表示的关注或对受害者家属的安慰。他曾信誓旦旦地说,引进难民的首要考虑是“保证加拿大人的安全”。而真的发生了问题,这样的俏皮话便真的成了俏皮话。
基于嫌犯的难民身份,也引发了民众关于难民背景审查是否严格的讨论。劳拉琳(Laura-Lynn Tyler Thompson)在第一次庭审现场外回答记者采访,发表自己对于加拿大国家安全的担忧时,还被一位裹着头巾的不明身份者泼咖啡。
这样一件公开袭击事件,肇事者后来被如何处罚?见到主流媒体报道了吗?而劳拉琳因为提出希望加强难民背景审查、重视加拿大的国家安全而被某些媒体扣以“仇恨者”的帽子。
申小雨是华裔加拿大公民,嫌犯阿里被怀疑犯案时是入境四个月的叙利亚难民。受害人和嫌犯的族裔身份成了一些人攻击劳拉琳和其他声援者的理由,认为他们“不包容”、“不接受难民”、“作为移民不能接纳其他移民(难民)”等等。其实,反过来思考一下,这些攻击者才是在戴着有色眼镜打族裔牌。
以族裔、宗教来区分人群是打族裔牌,由此来歧视某些特定族群是种族歧视,而同样的道理,由此来特别优待某些族群不仅是对该族群的不尊重,更是对其他族裔的歧视。
比如,美国一些名牌大学招生录取时的“平权”。倘若,平权的前提是由于黑人、墨西哥裔等这些族裔大多数处于低收入阶层而导致他们的后代不能上好大学、进入社会主流,那么核心问题是低收入,而非族裔。为了照顾低收入阶层,让他们的孩子能有机会上行,突破原生家庭的限制,那么平权时考虑的应该是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和工作状况等等,而非是以族裔来区分。现在实行以族裔平权的结果是,亚裔男生在招生中处于明显劣势。这些亚裔男生和他们的家庭是不是受到了歧视?!
加拿大现在实行的M103也是一样的对其他族裔、宗教的歧视。如果问各个族裔、宗教人群是否受到过社会生活中的排斥、歧视,相信许多族裔都会给与肯定的回复。单说华裔,前几个月,在华人聚居的列治文市,发生了多少公开辱华事件?
加拿大是一个提倡人人平等的社会。优待和打压某些族裔、群体都会造成不平等,引发社会的不和谐。因为优待和打压都是一种对人群的贴标签后的分级对待。当分级被广泛接受后,主持分级的人才真正大权在握。而被分级的民众,无论是被贴了优等标签还是劣等标签的,便沦为了被管理者。优等标签的会继续支持主持分级者的统治,劣等标签的会反抗,国家怎么能稳定?
消除歧视是正确的。但是消除歧视并不等于要优待某些人或者曾经的被歧视者。加拿大历史上发生过排华、排日,排斥结束、政府道歉后给与华裔和日裔优待了吗?为什么在排华、排日问题的处理上能拎得清,在其他族裔、人群的消除歧视方面就拎不清?是真的拎不清还是不想拎清??
当权者如果分不清这两点的区别,是能力不足。分得清而故意为之,是用心险恶。
普罗大众吃瓜之余,一定要对这类问题保持警觉。切不可在盲目大爱下引狼入室,更不能在各扫门前雪的心态下助纣为孽。
著名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报到了纳粹罪犯艾希曼的审判后,写了专著阐述她对“恶”的理解,提出了“平庸之恶”(The banality of evil)。这个词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恶的平庸性”,是指被统治者参与统治者发起的恶行时的“无思性”。无思,不是没有智商,而是不去思考甄别。比如能听任赵高指鹿为马的群臣们,积极应聘纳粹集中营的工作者等等。这些人不是傻瓜,只是由于盲从或者为了追求保全自己、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放弃思考判断,对显而易见的恶不加以限制、甚至还推波助澜,成为利益群体的一员。
“太阳底下无鲜事”,记录历史的目的之一是以史鉴今。虽然科技在不断进步,但是人性的恒久稳定导致了社会现象的重复出现。
关注时政、积极思考、勇于面对,就像申小雨案庭外的声援者们那样不论风雨寒暑去坚持,唯有如此,民众才能帮助政府保证社会发展不跑偏。
乐尚她乡出品|转载申请授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风四海
编辑:林伯晏
平台:乐尚她乡
微信ID:chicvancou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