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与妃的差别在哪里?为何古代皇后叫后,皇贵妃叫做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29
导读

“皇贵妃”虽然是妃子之中地位最高的人,也是众妃之首,但是她毕竟不是正妻,也只能够称得上是“妃”。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顺治皇帝便因为宠爱董鄂妃,而将其封为了皇贵妃,造成了皇后和皇贵妃并立的情况,也给后宫埋下了不稳…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甚至可以掌控他人的生死。而在那个时代,男尊女卑的思想也深入人心,女子只能够依附男子生活,甚至成为政治的工具。也正是因为如此,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有着后宫佳丽三千。这些后宫佳丽之间自然也是有地位区别的,而最为典型的区别便是后和妃的区别,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称为“后”,有些称为“妃”呢?

“后”是皇帝的正妻,在那个三纲五常极其严厉的时代,正妻的地位是远远高于其他小妾的。而在皇宫之中,这项制度被实行得更为彻底。“后”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皇帝,当统治者正式更名为“皇帝”的时候,“后”便成为了皇帝妻子的标志。

在皇宫之中,一般只有皇后生下的孩子才是嫡子,并且优先享有继承皇位的权力。而这些孩子,一般生下来之后就被寄予厚望,并被当作国家继承人培养。此外,皇后还需要在特定的日子里,接受后宫嫔妃和朝廷命官的朝拜。虽然规模不及皇帝,但是却是其它妃子所不可能享受的权力。

皇后在礼仪上与皇帝平等,出同车、入同座。在元旦、皇帝以及本人生日要接受百官的朝贺。皇后拥有自己的官署(如汉朝的皇后三卿),负责管理后宫,理论上皇帝的所有嫔御、后宫的宫女、女官等,都是她的臣属。

皇后是整个后宫的主人,负责治理后宫的大小事宜,掌管各宫嫔妃的赏罚。为了给妃子们树立好的榜样,皇后一般都是贤良淑德之人。到了每年春季的时候,皇帝需要亲耕,从而表现自己对农业的重视,而皇后则需要在后宫之中带领嫔妃亲自采桑祭祀。

“妃”指的是皇帝的妾室,位次低于皇后。而“皇贵妃”虽然是妃子之中地位最高的人,也是众妃之首,但是她毕竟不是正妻,也只能够称得上是“妃”。“皇贵妃”一词出现在明朝,而到了清朝的时候,则被正式使用。比如《清史稿‧后妃》中的记载:“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清朝的后宫之中,往往只会有一个皇贵妃,并且一般都是在皇后过世之后册立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顺治皇帝便因为宠爱董鄂妃,而将其封为了皇贵妃,造成了皇后和皇贵妃并立的情况,也给后宫埋下了不稳定的因子。

大多数情况下,皇贵妃的册立一般都是在其病逝前冲喜,亦或者是死后追封的,比如纯惠皇贵妃与淑嘉皇贵妃便是如此。倘若皇后病逝了,那么皇贵妃的存在可能是为了负责管理后宫事务。当然,这些人未来也很有可能登上皇后的宝座。

参考资料:《清史稿‧后妃》、《中国通史》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