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传_追光者马秋海_邻里间的生意,带着一份心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8
导读

暮去朝来,马秋海的小超市帮助他们安放柴米油盐、一蔬一饭的妥帖。 和其他小超市的经营模式一样,马秋海也是和老婆两个人撑起了一家小店,货物摆放、经营上都比较随意。 另一个他有所觉察的变化是,街头陆续开…

为致敬每一位小微企业主

中国银联推出「追光者·小微企业主人物传记」

试图探寻他们的人生故事

关注并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

第一期讲述了以茶为生的毛军波

半辈人生里始终坚持着

“种一生好茶,报一方水土”的信念

这一次我们将视角转向经营便民超市的马秋海

看时代变迁中他的生活哲学

看小微企业卡与他之间有怎样的故事

马秋海的超市开在长宁区上,一开就是十多年,经历过传统家族聚住时代,也迎来新居民时代。对周围的住户来说,马秋海开的不仅仅是一家超市,更是一个便民空间。暮去朝来,马秋海的小超市帮助他们安放柴米油盐、一蔬一饭的妥帖。

人物丨便民超市小微企业主 马秋海

文丨银联小微企业卡 特别制作

超市早已成为上海市民生活中最常见的商业形态之一。一个大型社区周边,往往有两三家不同品牌、规模的超市可供选择。

而连锁超市、便利店之外,每个社区的中心地带往往还存在一些资历更老的小超市——杂货铺,零星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马秋海的“家友”超市便是其中之一。

“不管老客人还是新邻居,阿拉关系都老好”

马秋海的超市开在长宁区,一开就是10多年。小区步行范围十分钟内只有马秋海一家超市,店里货品也十分丰富,生活用品、烟酒副食、水果、蔬菜全都有,维持着附近居民的生活起居。

和其他小超市的经营模式一样,马秋海也是和老婆两个人撑起了一家小店,货物摆放、经营上都比较随意。由于店面是自己的,也没有什么人力成本,小店的收入还算可观。来超市买东西的多是附近的邻居,做的也都是熟客生意。

这里住着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以及小部分租房子的年轻人。小区常年浸泡在略显安静的生活气息里,仿佛淮海路上那些高大上的场所通通与他们无关。

马秋海的超市则是附近少有的热闹去处,来来往往的人流,整日不间断。退休的大爷大妈们,甚至情愿一整天都待在这里,晒太阳、看报、唠嗑……一同打发着漫长的时间。

日子久了,马秋海索性在超市门口收拾了一片空地,摆上了几把椅子,支起了牌桌,打造成了一个简陋的“休闲茶室”,专供来来往往的人消遣。马秋海和附近的邻居都很熟稔,客人不多的时候还跑去旁边的牌桌打打牌。

「他们这里东西都齐全的,无聊的时候,门口坐坐、嗑嗑瓜子,蛮好。」拍摄间隙,一位退休的老大爷对我们说道。

“好多东西看伐懂了,但过日子的方式还是得茶米油盐嘛”

“十几年,真是一眨眼就过去了。回过头来看,上海变化很大,生活在其中,感觉变化很慢。” 马秋海对我们感慨到。

最明显的变化是支付方式的改变。以前都是现金付款、找零,现在变成了手机扫码支付。刚刚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没几年的马秋海,不懂得如何操作,还是女儿帮他搞定了一切。

另一个他有所觉察的变化是,街头陆续开了两到三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分散了一波客流。女儿告诉他,可以学习便利店的经营理念,比如对货架进行调整来最大化利润。马秋海拒绝了女儿的这一建议,仍然固守着自己习惯的货物摆放方式。

在马秋海的观念里,超市最大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过日子所需要的茶米油盐酱醋茶。

像老马这种区别于市区便利店的杂货铺,或许终有一日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消失不见。但在消失之前,杂货铺所承担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用来养家糊口的小店,更是人们对日常生活最朴素的期待。

这是便利店所不具备的意义,也是马秋海的超市能坚持十多年的关键所在。

“阿拉还是欢喜到熟悉的地方,啥人情愿搬脱”

对马秋海自己而言,一方小天地待了很多年,最让他感慨的就是“舒服”。周围都是认识十多年的老伙伴,日子一天天平静地过,他舍不得离开。开店的十几年里,马秋海也始终坚持着早7点、晚9点的营业时间,这成为他过日子的一种节奏。

今年,马秋海刚刚办了张小微企业卡,他说他看中了这张卡配备的出行权益,方便他出门转转。人生几十年,从孩童到暮年,他亲眼见证着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变了什么样子。

但他也表示,外面的世界再大,都不是他的。守着这个小店,才是他自己的人生。

为小微企业主画像,也是为时代画像

时代变迁,总有些身影值得被记住

更多属于他们的故事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