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依依
贾府门前有两个石狮子。
(一)科普一下传统文化中的石狮子
石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辟邪物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最早的石狮是东汉高颐墓前的石狮。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及印钮上都会看到它。但更多的时候,石狮是专门指放在大门左右两侧的一对狮子。
古代一般家庭是不可以摆放石狮子的,就是七品以下官员也不具备资格,不像现代建筑,只要有钱就可以,多大的都行,古代很讲究。
甚至于狮子头上的疙瘩都是有讲究的。例如,一品官员狮子头上的疙瘩是十三个,寓意十三太保,官职降一级,就少一个。
另外,门口狮子的摆放是一公一母,分别为“狮子滚绣球”和“母狮之情”。雄狮脚踏绣球霸气十足,寓意辉煌腾达,好日子在后头;雌狮脚抚幼崽,寓意事业经久不衰,人丁兴旺。
(二)林黛玉眼中的贾府门前的两个石狮子
看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责,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都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这是巡盐御史林如海女儿林黛玉第一次踏进贾府。
功名奕世,富贵风流的贾府大门口怎么能少了石狮子呢。
贾府的第一代为一品大员,号称国公,宁荣二公门口有狮子是自然之理。这两蹲大石狮子象征着贾府的权威和地位。
“行走半日”,最先映入黛玉眼帘的是“石狮子”,顺着石狮子,我们依次看到的是“兽头大门”“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不开,却只有角门出入……只见正门匾上大书的“敕造”。什么是“敕造”?就是奉皇帝这命建造。
读者借黛玉的一双慧眼,初步感受到了贾府这一“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富贵风流。
(三)贾府的石狮子在刘姥姥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
再看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进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
与自小聪明俊秀的黛玉与目不识丁的乡下老妪刘姥姥是不同的。因此,贾府门前的石狮子对他们的反映也是截然不同的。
黛玉从两个石狮子,看出自己姥姥家与“别家不同”。因为,林如海“自小是将黛玉假充养子”让她读了很多书的。况且,盐课林老爷的女儿是见过世面的。所以,黛玉懂得这石狮子的意义,而刘姥姥就不同了。
乡下老妪刘姥姥可能少见石狮子,或者根本就不懂得贾府门口那两个石狮子的意义。所以作者的用笔当然就不同了。
林黛玉在石狮子跟前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而刘姥姥,在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因为“只见簇簇轿马”,所以“不敢过去,掸了掸衣服……蹭到角门前……蹭上来问……”在刘姥姥的眼中,石狮子没有给他太多的印象,反而是“簇簇轿马”让他惶恐不安。
人物身份不同,生存环境不同,所以对贾府门前的石狮子感受肯定是不同的。但作者却在这一老一少进贾府中,或隐或现地着写出了贾府功名奕世及富贵风流。
(四)薛宝钗进贾府,作者为何不写石狮子了?
说句题外话,《红楼梦》第四集同样也写了薛姨妈一家进京。但“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薛家进京,却与林黛玉与刘姥姥进京形成巨大反差。
身为皇商“独根孤种”薛蟠,性情奢侈,言语傲慢,一路是惹着人命官司进京的。比起黛玉的谨小慎微、刘姥姥的卑微胆小,薛家显得是那么的肆无忌惮。
那么,狮子的有无、大小,对于这样的皇商来讲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因此,作者也就毋须写贾府门前石狮子。
(五)柳湘莲眼中的石狮子
到了小说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冷入空门》中,石狮子却成了如此下场:“……柳湘莲听了,跌脚道:‘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罢了。’”
这里出现的石狮子,与前两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柳湘莲“你们东府,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罢了”一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将东府贾珍一帮纨绔子弟的姿意奢华、靡烂淫乱暴露的一览无余。
由两蹲石狮子,渐渐变成两个还算干净的石狮子,其实也预示了贾府的最终衰败——如探春所言:“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面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惟有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冷子兴则一语中的:“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那么“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的贾府大夏,安不倾覆?
【作者简介】韩建荣,笔名依依,中学语文教师。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