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签到
(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不狭隘的人。——许知远)
深圳印象
深圳可以成为更伟大的城市
南都:你对深圳的印象如何?
许知远:这座城市同时有边陲的自由和一种新崛起的骄傲吧,但总体来说,深圳还缺少一些自我反思的能力。深圳可以成为更伟大的、更了不起的城市。
南都:作为活跃的文化人士,你如何看待深圳的文化氛围?
许知远:深圳是在过去十多年里最有活力的一个城市,但活力基本集中在技术和商业领域,实际上深圳可以有更多展现。文化是需要不断重复建设和更新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累积的,深圳城市历史比较年轻,不能从短时间去看深圳的文化发展,期待深圳未来变得更多样、更丰富。
北京初雪,许知远从北京飞到深圳,和老友在物质生活书吧进行了一场名为“船头瞭望者的书写和发问”的对谈。
十月尾巴的深圳,天气依然温热。晚7点,许知远到达书吧,坐定后说“有啤酒吗?给我一杯”,第二句话是,“深圳这个天气,还是可以穿拖鞋的嘛”。
许知远在深圳和老友对谈。
这和他在访谈节目《十三邀》里的形象没有二致。节目里,许知远总是穿着长袖衬衣牛仔裤,趿一双黑色人字拖,和嘉宾聊到兴起时,举起酒杯,边喝边聊。
这几年,许知远已不仅是新闻从业者,他增加了许多身份标签,他是创业者,是作家,是访谈者。
访谈者
试图用“偏见”激出洞见
活动开始前,主持人询问现场观众,“有多少人是因为《十三邀》而知道许知远”,超过一半的观众举起了手。《十三邀》从2016年开始播出,是由许知远主持的一档对话访谈节目,邀请的嘉宾包括马东、蔡澜、李安、白先勇、陈冲等。
在与人类学家项飙的对话中,许知远半开玩笑地提到,《十三邀》也许可以理解为“十三不靠”。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许知远也提起这种说法。“其实更多想说的是嘉宾的多样性,有各种领域的人,节目看起来比较跳”。这种“跳”,更多源于他的好奇心,谈起做节目的初衷,他说,重要原因是个人好奇心,“做新闻记者是最有意思的工作”。
访谈者的身份,也引来不少争议。每期节目预告片中,总能看到一句“看世界,带着偏见”。许知远尝试用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偏见”去组织每场对话,而这样的“偏见”,又激出了许多精彩的洞见,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社交网络上,有人评价节目“尬聊”、“矫情”。
当天参加活动的一名观众告诉南都:“网上挺他的、骂他的声音都挺多,我算是中立的吧”。这位观众认为,许知远有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一面,这可能是他招致争议的原因,“但这种格格不入,可能也正是许知远身上最宝贵的地方”。
许知远对这样的讨论并不意外,他倾向于把这理解为“新事物诞生时必然会引发的争论”。在他看来,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视角看待世界、带着自己的经验谈话。“所有的节目都必然会带有主持人的风格,所有好的作品,也都会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写作者
自称是不太靠谱的作家
今年,许知远出了一本新书,是关于梁启超的传记——《青年变革者》。在和南都对话时,许知远评价新书:是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一部作品。
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葛兆光评价这本书时说,“许知远阅读史料体验那个时代的心情,借助想象重塑那时社会的生活,通过将心比心的感受复活梁启超的生命历程,并尝试着以梁启超式‘笔端常带感情’的写法,写出梁启超和他的时代,也写出中国那一段风云诡谲的历史”。
许知远还有个身份,是历史杂志《东方历史评论》主编,《青年变革者》是他近年研究成果之一。在深圳这次对谈中,他说,“历史是我的躲避方式,躲避到那个空间里,可以暂时忘记各种感受,更清晰意识到眼前的挑战”。
许知远从来没有停止写作,即使是在拥有多重身份的今天,许知远生活中留给写作的时间依然有一半以上。
他形容写作是“特别耗时间的,相对孤立无援的工作”。2000年,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毕业后,24岁的许知远主编综合类文艺杂志《大视野》,而后跳槽到《经济观察报》任主笔。2005到2010年,他成为《生活》杂志的联合出版人,而后又成为《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的执行主编。而最新的这本书,许知远的书写方向转向了历史。
许知远的老友感到,近年来他的作品里越来越多的是焦虑,“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少有人去这样思考了”。这也许能和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预告片中所写的一句自我介绍相印证:“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图去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
创业者
生产人字拖纯粹为好玩
这几年,许知远非常重要的一个身份,是创业者。
2014年,许知远创立“单向空间”,获千万美元投资。如今,“单向空间”已成为集书店、文创产品、文化沙龙等为一体的文化科技公司。《十三邀》,也是许知远创业路上的一个新增长点。
同样在《十三邀》的节目预告中,许知远评价自己是个“勉强的创业者”,他说自己努力想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上的逻辑;开了一家书店,书店里只卖自己想看的书。
许知远也许确实是个有点“不着边际”的创业者。今年,公司又创立了全新品牌“十三”,其中一个产品,是人字拖。和他常穿的那双同款。他说,卖拖鞋和商业没有关系,纯粹就是好玩,也不知道卖得好不好。
创业这几年来,许知远试图在人文和商业之间取得平衡,在满足个人好奇心和实现商业成功之间取得平衡。“人文和商业有一定程度的冲突,也有一定程度的彼此需要,历史上人文复兴的时代,一定也是商业发达的时代”。
穿梭于几种身份之间,是否会感到矛盾错乱?许知远觉得,无论是创业者、写作者、还是访谈者,其实是互相补充的关系,“本质上,都是提问者和书写者”。
许知远今年43岁了,“四十不惑”在他身上似乎没有得到验证,他说,“我像个笨拙的发问者,好奇他人的观念与经验”。做节目时,他向受访者发问;研究历史的时候,他向过去发问;而写作的时候,他向时代发问。
在留给南都的寄语里,许知远用了“单向空间”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不狭隘的人。也许,这正是他对自己的期许。
采写:南都记者 吴灵珊
摄影:南都记者 胡可
编辑:胡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