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穴位埋线
是中医针灸疗法结合现代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穴位疗法。是将蛋白类可吸收线等埋入穴位,通过异性蛋白在穴位中对腧穴、经脉的持续刺激与激发,发挥提高机体应激、细胞免疫活化、抗炎等作用,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适应症
1.慢性功能性疾病,如慢性胃病、腹泻、便秘等;
2.免疫性疾病;
3.代谢性疾病;
4.各种疼痛类疾病;
5.美容提升、祛斑、减肥等。
三、禁忌症
1.5岁以下的儿童患者禁用或慎用埋线;
2.严重的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如必要时,不宜强刺激,埋入的羊肠线不宜长;
3.精神紧张,过劳或过饥者,禁用或慎用埋线,避免发生晕针;
4.妇女有习惯性流产者应禁用;
5.孕妇不宜在腰腹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埋线,月经期慎用;
6.不宜在皮肤破损处埋线,以免引起感染等不良后果;
7.关节腔内不宜埋线,以免影响关节活动及关节腔内发生感染;
8.禁针部位;
9.右出血倾向性疾病者。
四、正常反应
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异性蛋白)刺激,在1-5天内,局部可出现红、肿、痛、热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于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1~3天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度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后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核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
五、异常反应:
1. 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能伴有发烧。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2. 个别病人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3. 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会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了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足拇指不能背屈。如发生此种现象,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给予适当处理。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的损失,就需要我们严格操作,科学操作,绝对不可以马虎大意。
文/康复中心 姬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