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30年的“封针神术”被叫停_信了三甲“最美医生”,可能赔上孩子的一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08
导读

河南的一家医院自主研发了一种“封针疗法”,说是可以治疗小儿脑瘫,且总有效率高达97.5%。 辣麻麻查了查资料,这种“封针疗法”在河南已经被用了三十年,今天的停诊实在是有些突然。 辣麻麻开始疑…

这几天,辣麻麻的朋友圈被“封针疗法”刷屏了,事情是这样的:

河南的一家医院自主研发了一种“封针疗法”,说是可以治疗小儿脑瘫,且总有效率高达97.5%。

“脑瘫”是这样一种病:能引起儿童机体与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是运动障碍,可能也伴随着智力低下、癫痫等症状,重症患儿存活时间多低于健康人,且目前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

能治好这种病的医生,几乎可以说是有“神术”了。

这家医院的官网还说,这种全球首创的“封针疗法”,会改变几十万脑瘫患儿的命运。

几十万患儿跟他们背后的家庭都看见了希望,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一件事。

可是,就在刚刚,辣麻麻又看到一条消息:

主导“封针疗法”的河南这家医院的儿童康复科已经停诊,医院官网也删除了之前有关“封针疗法”的所有内容。

辣麻麻查了查资料,这种“封针疗法”在河南已经被用了三十年,今天的停诊实在是有些突然。

可是实际上,大家对这种靠扎针就能治好脑瘫的疗法早就争议纷纷:

真的存在治愈脑瘫的方法吗?

封针治疗有科学依据作支撑吗?

扎针对孩子身体有负面影响吗?

辣麻麻跟大家一样,初为人父人母很容易惊慌,

给孩子买点生活用品都恨不能到处去问过来人,生怕买的不合适;

孩子哪怕是生点小病,也马上往医院跑,生怕被耽搁。

如果有医生对我说:你的孩子发育迟缓,现在不治疗,长大后就会成为脑瘫儿。

这时候,任何一个家长,包括辣麻麻,砸锅卖铁也要给孩子治病吧。

毕竟——除了正规医院的医生,我们能信谁呢?

可是,“针封疗法”能还我们一个健康的孩子吗?

啥叫“封针疗法”?

“封针疗法”就是医生用注射器向婴儿的头部、后颈、四肢、腰部注射药水(维生素)。

来听听带孩子接受过“封针治疗”的家长,是怎么说的吧。

治疗过程非常痛苦,很多家长是不是已经“后背发凉、头皮发麻”了?

现在,再看看河南这家医院儿童康复科的网站宣传:

“封针疗法”可以治疗小儿脑瘫、各种脑损伤、智力低下、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脑积水、各种脑炎脑膜炎后遗症、听力障碍、各型癫痫等小儿神经系统疑难疾病。

从孩子出生,就跟各种常见病斗智斗勇的爸爸妈妈们都知道,疾病需要的是对症治疗。

当一种疗法说自己能“治愈”多种疑难杂症,那么,不是“神仙在世”,恐怕就是“招摇撞骗”。

这么多功效的疗法,换成太上老君的金丹也不容易做到啊。

“封针疗法”真的这么好用吗?

辣麻麻抱着跟你一样的疑惑,去了解了这件事:

“封针疗法”由郑州这家医院儿童康复科的名誉主任万国兰首创,万国兰在200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说:

从1997年到2002年,儿童康复科诊治的381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高达97.1%,其中正常化接近半数,达到190例。

其中,“总有效率高达97.1%”,引起了辣麻麻的注意。

我去问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杜冬梅医生,了解到,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疗法对97.1%经万主任诊治的患儿起了效果,100位患儿里头,至少有97位有了好转。

可是,问题来了——

辣麻麻了解到:国内外医学界公认,脑瘫是不可治愈的啊。

那么,为什么“封针疗法”的总有效率这么高?

辣麻麻开始疑惑了:经过万主任“封针疗法”治愈的患儿,是真正的脑瘫患儿吗?

为什么这样说呢?

是因为儿童脑瘫这种病,极其容易被误诊。

辣麻麻查了2010年的一篇相关的论文,发现:

1999年7月到2010年3月,389例患儿里头,有118例其他疾病患儿被误诊为脑瘫,还有115例正常儿童被过度诊断为脑瘫。

看到这里,细心的爸爸妈妈应该发现了,以上提到的这两篇论文,作者署名栏里都有两个人:朱登纳、孙莉。

这两天,“封针疗法”被质疑后,作为郑州一家医院副院长、儿童康复科主任的朱登纳承认:

对这种疗法,医院开展过临床研究,也做过动物试验,“但相对来说,设计的样本量不够大,循证医学证据不是很高。

如果是这样,那么万主任那篇论文里,“总有效率高达97.1%”这个说法还行得通吗?

这家医院官网上宣传的“总有效率达到97.5%”还可信吗?

辣麻麻跟各位爸爸妈妈一样,很担心啊。

毕竟,脑瘫的帽子不要乱扣,单凭1~2个症状就直接确诊是脑瘫是被误诊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常见的误诊症状就是“肌张力高”和“发育迟缓”。

而实际上,肌张力高≠脑部受损。

很多妈妈跟辣麻麻私信,说:

体检的时候,儿保医生摆弄一下宝宝的手脚就直接认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我一听就崩溃了。

肌张力,就是“肌肉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

辣麻麻劝大家不要过度担心,这种疑似“肌张力异常”的情况,很可能是宝宝不喜欢医生碰自己,感觉不舒服,身体自然地就会去抵抗。

而且,很多宝宝“肌张力高”只是短暂、正常的发育阶段,只有极少部分和脑瘫或脑部疾病有关。

爸爸妈妈们请牢记:

不能通过个别表现得出“肌张力异常”的结论;不是所有疑似肌张力高的宝宝都有脑瘫。

更关键的是,发育迟缓≠脑部受损

爸爸妈妈们请注意:发育迟缓是脑瘫的一个重要表现。但不是所有发育迟缓的宝宝都患有脑瘫。

生长发育有大致的规律: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但不同的孩子,发育节奏不一样。一般来说,晚2~3个月都有可能。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跟辣麻麻一样有了疑惑:

万国兰主任宣称的:“封针疗法效果很好,年龄小者可治愈或正常化”是实际存在的吗?

这种“治愈”或“正常化”,有没有孩子被误诊的可能性?

他们所说的“治愈”,是不是发育稍晚的孩子自然长大了?

带孩子经历过“封针疗法”的小凡凡爸爸,现在想起当初的决定还后悔不已:

请不要把小孩的正常发育效果当成封针的效果,孩子又不会讲话,这是最可怕的。

孩子的命运全在父母做的决定,所以不能大意。

我们孩子被封针封的,去医院都哭,看见白衣服的都哭,变得很胆小,心理阴影很严重。

所以,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发育障碍。

咱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将这种情况直接跟脑瘫挂钩。

“封针疗法”可以治愈脑瘫吗?

也有妈妈来问辣麻麻——

如果宝宝被确诊得了“脑瘫”,那么,“封针疗法”能治好吗?

很对不起,可是,辣麻麻要说:不能。

看看被公开的确诊为脑瘫儿童,接受这家医院“封针治疗”的案例吧。

一位患儿亲属说:

我堂嫂的女儿在那花了将近二十万,受的罪也不少,却没见一点疗效,现在还是不会站不会说话不能吃饭,上厕所都得大人抱着把尿。

另一位家属说:

我侄子“封针”一年多,封一次要花一两万,全身上下都是封针留的包。两岁左右时,抱他去封针的地方就开始哭,真的有阴影。我们生病打针就一针,他们全身上下都是针,真的很痛很痛。

你看,“封针疗法”的效果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且安全性不能被保证,只能让孩子遭受强烈的痛苦。

辣麻麻了解到,目前国际医学界公认的是,脑细胞的损伤是不可逆的,脑瘫一旦形成,康复训练只能减轻症状,很难治愈。

凡是宣传能治愈脑瘫的,要么是将没问题的孩子误诊为脑瘫,要么是对自己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虚假宣传。

脑瘫不可治愈,提前预防最重要

爸爸妈妈们,辣麻麻了解到,脑瘫的病因非常多,其中产前因素占46%,所以在孕期时,大家就可以对这种病重视起来了。

按时到正规医院进行孕检产检;

注意母体健康,生病及时就医,不擅自乱用药;

避免抽烟、喝酒等刺激胎儿的行为;

从事强辐射、有毒物质工种的孕妈应暂停工作;

孕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营养不良;

尽量足月生产。

孩子出生后,第一次当爸爸妈妈的我们要了解脑瘫患儿的症状,及时辨别:

明确的脑损伤;

运动发育明显落后;

肌张力和姿势异常;

主动运动减少,或出现异常运动;

反射异常等。

如果发觉孩子存在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异常,辣麻麻也劝大家,千万不要擅自相信一些看似神奇但没有科学依据支撑的治疗方法,不要过度治疗。

辣麻麻叨叨

说到这里,其实辣麻麻已经接到不少爸爸妈妈的抱怨。

大家很委屈。

如今被媒体曝光了,才知道“封针疗法”在可信度、有效性和安全性都不稳妥,可是大家除了相信专家能有什么办法?

哪爸爸见自己的孩子被“确诊”为脑瘫,还不慌忙就医?

哪位妈妈又有足够的医学常识去判断这些疗法是不是好用?

无论是因为怀疑孩子得了脑瘫而焦虑,还是孩子被确诊为脑瘫后绝望的父母,都很容易信任类似这家医院的脑瘫治愈神话。

因为,前来就诊的爸爸妈妈,没有一位不盼着孩子健健康康。

他们不该承受网络上“傻、蠢、自己不小心”这些言语暴力。

说这话的人,也请当了父母再来评判这件事:会不会更沉得住气,听多了医学界对这种疗法的争议,还非常清楚地知道要相信谁,选择谁。

对天底下普遍的父母来说:孩子就是自己的软肋。

没什么比在医院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康复案例更让自己燃起信心——

不能走路、不会说话的孩子,几个疗程下来可以走着喊爸爸妈妈;

跟自己一起做治疗的几位家长,已经抱着孩子开开心心出院了。

这时候,除了相信医生,大家已经无路可走。

在后台回复“封针”,

查看被公开的患儿就诊故事、

被恐吓的患儿家长的故事

参考文献:

[1]朱登纳,王军,牛国辉,等.389例脑性瘫痪的误诊、漏诊及过度诊断原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2010,(12):1183-1185.

[2]uptodate临床顾问搜索主题“脑瘫”,“脑性瘫痪的治疗与预后”。

点个「在看」,粉碎谣言↓↓↓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