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荣耀》的剧情虽然有史实可循,但经过了导演兼编剧里马·卡蒂的戏剧化加工,导演对印度在1948年奥运会曲棍球比赛上的胜利进行了虚构演绎,改变了球员的名字和一些细枝末节,同时保留了完整的故事核心。不过,既定的结局似乎束缚住了主创的手脚,几乎每一次影片试图制造戏剧性时都会让人觉得刻意而生硬。
《金色荣耀》的故事从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赢得金牌的英属印度曲棍球队的领队塔潘·达斯(阿克谢·库玛尔饰)的视角开始讲述。作为当时全球最强的曲棍球队,这支球队多年来一直被迫与英国殖民者分享他们的荣誉,因此球队内挫败感日益浓厚。但是随着独立运动愈演愈烈,塔潘和球队队长萨姆拉特(库纳尔·卡普尔饰)希望有一天能为独立自主的印度赢得金牌。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1940年和1944年的奥运会取消。影片通过一段歌曲蒙太奇展示了在此期间塔潘因为抱负不得施展陷入绝望而酗酒。至于那些处于黄金时期而又远离二战战场的球员们情况又如何呢?从塔潘的旁白中我们得知队长萨姆拉特现在成了曲棍球教练,另一位主力球员伊姆蒂亚兹·沙阿(威尼特·库马尔·辛格饰)则加入了印度国民军,至于他们对于自己长期不能参加比赛究竟有何感受我们无从知晓。
《金色荣耀》最大的缺点是过于关注阿克谢·库玛尔的角色。他个人的情绪历程成了影片唯一深入探究的要点,情节事件也完全从他的视角进行展示。这与另一部曲棍球题材的爱国主义电影《加油印度》形成了鲜明对比。2007年的《加油印度》除了成功塑造了由另一位超级巨星沙鲁克·汗所饰演的教练之外,还成功刻画了十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二战结束后,1948年奥运会宣布在英国举办,塔潘迫不及待想组建一支球队。随着印度即将脱离英国而独立,这正是印度人在英国本土击败英国人的绝佳机会。曲棍球联合会主席瓦迪亚先生同意了组建球队的提议,但要求由塔潘与曲棍球联合会秘书梅塔(阿图尔·卡尔饰)共同管理球队。
在前队长萨姆拉特以已退役为由推辞后,塔潘招募伊姆蒂亚兹担任队长,由这位老将领导一群没有国际竞赛经验的年轻球员,其中包括两个富有天赋的新星:一名旁遮普警察希姆特·辛格(桑尼·考沙尔饰)和一位贵族王子拉胡比尔·普拉塔普·辛格(阿米特·萨特饰)。
然而,塔潘和伊姆蒂亚兹迎接国家独立的夺金计划却被突然实施的印巴分治所摧毁。暴力冲突迫使伊姆蒂亚兹和其他几名穆斯林球员携家人一起逃往新成立的巴基斯坦,队中的英裔印度球员则移民澳大利亚。《金色荣耀》最精彩的片段就是当伊姆蒂亚兹悲切地说道:“我的国家现在不同了”,决然离开这个他为之独立而奋斗的国家时的痛心场景。他这个角色的奋斗与抗争已足以另拍一部独立的电影了。
可惜,《金色荣耀》从这之后基本再无亮点。重新组建的新球队的艰苦训练本可以引出很多对立矛盾来制造戏剧张力。但是这些戏剧张力从来没有真正显现出来——因为所有问题在出现之初就被解决了。梅塔暗中破坏塔潘的名声,但瓦迪亚立即赞同了塔潘的做法。新球队不懂得团队协作,结果他们很快在几分钟内就学会了。
更可惜的是,在团队建设问题上导演完全无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政治立场差异可能本就是团队内部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何况这些角色并非严格基于真实人物改编。来自不同阶级的队员们之间不可能没有隔阂。面对印巴分治之后的大规模暴力冲突,队员们怎么可能这么心无旁骛地毫不受影响。更甚至,最后高潮的戏剧张力竟然是靠主角毫无必要地对队员隐瞒信息而产生的,制造戏剧冲突的手段有很多,结果导演采取了最不可取的一种。
演员们的表演都非常出色。阿克谢·库玛尔当然很好,但是这部电影对戏剧和喜剧的处理并不太兼容,使得这个角色并没有特别深入人心。饰演塔潘妻子莫诺比娜的穆妮·罗伊的喜剧表演,同样并不是特别有趣。而且,罗伊比库玛尔小十七岁,让人不禁奇怪她这么年轻漂亮为什么会嫁给一个年龄大很多且间歇性失业的醉鬼——这个问题本是可以避免的,换一个年龄与库玛尔相近的女演员就成了。
如果《金色荣耀》的曲棍球竞技场面足够令人兴奋,那么以上那些缺点都可以忽略,但事实并非如此。与《加油印度》中惊险、精彩的曲棍球比赛相比,《金色荣耀》实在太一般了,甚至奥运会场景中的CGI人潮背景往往会分散你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