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无尽,知识无涯,Kindle为你量身打造千书随行的“移动图书馆”。
各位Kindler,大家好!在11月7日和11月22日的推送中,小K先后为大家介绍了今年的“国综黑马”——《一本好书》第二季的两期节目。
这部火爆荧屏的读书节目,就不用小K多说了吧?它总共包括10期节目,每期选取一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书目改编成戏剧,以演员表演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而此次Kindle作为《一本好书》第二季的线上合作伙伴,一直以来也都致力于推广沉浸式阅读。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读书成了一件越来越难的事,而Kindle和《一本好书》则努力地让读书这件事变得轻松、便捷、有趣。
曾有观众这样评价《一本好书》第一季:
这次的第二季,仍然是满满的好评:
为什么这部综艺能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
这位观众的答案或许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经典文学之所以能成经典,正是因为它们不只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能跨越时间与空间,获得广泛的共鸣。
小时候,你没有读懂的名著,在这个冬天,当你沉浸在书中情节时,一瞬间竟懂了,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比如《简·爱》...
比如你曾经在学生时代最害怕的鲁迅先生。
读懂中国,我们始终绕不过他
这周一,《一本好书》第二季迎来了收官之作——《鲁迅杂文集》。
大家似乎都有一种默契,要懂中国,我们始终绕不过鲁迅。
毕竟他那支犀利的笔杆子,是投枪匕首,是黑暗萤火。
“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1937年,郁达夫在《鲁迅的伟大》一文里如此写道。
是的,鲁迅的伟大正在于,哪怕横跨百年,他的一字一句,没有丝毫过时,仍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演。
我们仍在学习,如何做合格父母
1919年,恰好百年之前,鲁迅在《新青年》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
他发现在中国的语境里,孩子就像父母的附属品,只要生了你,一切都是由我们说了算。
鲁迅像(版画) 谭尚忍 绘
但在鲁迅看来,子女与父母之间哪儿来什么恩情回报,一切应该以“爱”为根基,不求回报,不要索取。
《一本好书》嘉宾许子东就补充道,孩子爱父母亲,但是也不应该把孝放在道德的第一位。
所谓你就是你,我便是我,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谈什么强加与逼迫呢。
理解为先,教育为上。比起父权社会结构里强调的愚孝,比起只管生不管教,不如教其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这说起来,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道理。
但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发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是否又缺席了呢?
2017年北京市一中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白皮书》的数据显示: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未成年人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85.0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占14.96%,且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
低龄化犯罪的激增,校园霸凌现象的增多,实在让我们感叹,是时代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
犯罪问题心理李玫瑾教授曾说: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大人造就的,家长的问题若不调整,孩子的问题也调整不了。
所以当我们追随这些案件的背面,都会发现教育在其中的缺席、错位或失衡。
要么溺爱,要么无视,要么从未试图理解过自己的孩子。
对于这些问题的产生,鲁迅其实早在百年前里就说得明明白白。
他认为父母的责任绝不只是给予生存,还有教新生命如何发展。
一是理解,理解孩子的世界,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揣测。
二是指导,长者是协商者,而非命令者。
三是解放,让其在时代里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这几点,当代千万家庭,仍有无数父母无法做到。
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对《都挺好》里的苏大强恨之入骨,也不会有人对《小欢喜》里狼妈陶虹的窒息式教育感到惶恐。
如何做好父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男女平权,依然是漫长之路
如今说到性别议题,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最近引起热议的韩国书籍《82年的金智英》里就讲述了东亚女性在成长过程里所历经的种种性别歧视。
《82年生的金智英》
其中一段说的是补课结束后的金智英被男生尾随,幸亏好心人及时相救,才得以摆脱。
虚惊一场的金智英反倒没被父亲安慰,还被指责说,身为女生,为什么要穿短裙。
为什么那么晚还不回家?
为什么要衣着暴露?
为什么要请异性朋友进家?
在性侵犯的案件里,大多数人都习惯性从女性身上找原因。好似男性的性欲望是一种特权与天性,而女性的原罪就是诱惑与挑逗。
贞操依然是女性的枷锁,理所应当成为纯洁与否的标志。
没有人会把男性冠以小三之名,贞洁烈妇倒是一种道德光环。
这些现实难道只是在今天上演吗?1936年,鲁迅早在《我之节烈观》一文里把男女不平等这回事说了个彻底。
“社会的公意,向来以为贞淫与否,全在女性。男子虽然诱惑了女人,却不负责任。譬如甲男引诱乙女,乙女不允,便是贞节,死了,便是烈;甲男并无恶名,社会可算淳古。倘若乙女允了,便是失节;甲男也无恶名,可是世风被乙女败坏了!别的事情,也是如此。所以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糊糊涂涂的代担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男子既然不负责任,又不能自己反省,自然放心诱惑;文人著作,反将他传为美谈。所以女子身旁,几乎布满了危险。除却他自己的父兄丈夫以外,便都带点诱惑的鬼气。”
有没有一种错觉?仿佛这文章不过当今所写。这字字句句,一条都不与当代怪现状脱轨。
建议,但凡遇见不尊重女性的,替强奸者说话的,污名化女性的,崇尚处女情结的……直接把鲁迅《我之节烈观》一文怼他脸上,让他一字一句好好消化。
让他意识到正是因为有他这样的人,鲁迅笔下百年前的问题仍是当今的问题。
从未消逝的键盘侠
谈是说非,臧否人物,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仅是把这几个点拎出来,大家是不是觉得颇有几分今日网络键盘侠的风范。
而在鲁迅的笔下,哪怕没有互联网存在,也少不了用嘴杀人的看客。
当年历史著名的影星阮玲玉,就是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下服药自杀。
她留下的遗书里有那么一句话:其实我一死有何足惜呢,只不过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啊。
重复两次的人言可畏,处处心酸。明明对娱乐圈并不感冒的鲁迅,得知此事后也写了一篇《论人言可畏》,对喷子们发起抨击。
他写:“她们的死,不过像在无边的人海里添了几粒盐, 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淡,淡。 ”
麻木的人们把无谓之人当作谈资,明明下菜陪酒的作料而已,可偏偏能够将人置于死地。
信息还不发达的当时尚且如此,更别谈说话大可不必负责的今日呢?
明星虽名望在此,却单枪匹马无力反击。民众看似弱势,却人数众多,还可以与媒体共谋。
当年的信息没那么四通八达,如今恶反而被放大。如今网络处处都给喷子提供了发泄渠道,舌上杀人刀,便是如此。
现在各种网络法庭、网络陪审团,各种口诛笔伐,公众号引起的潮流,依然是这样的局面。
历史总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一本好书》将《鲁迅杂文》作为本季节目的收官压轴,已经可见其意义所在。
以上提到的,不过是鲁迅先生众多杂文里的其中三篇,还有太多太多等大家在书里找寻。
许子东说,一百年了,鲁迅的话依然像在评论今日。
一提鲁迅,我们总会错误地认为他是愤怒,是抨击,是反抗的代表。
但在投枪匕首的背后,他笔下的童年与故土明明就是一片温柔乡。
为什么他能写出:
“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因为在他犀利笔杆子的后面,是对这片土地、对这个国家割舍不下的爱与眷恋。
目前,《一本好书》第二季的10期节目已经全部播出,它们是《红岩》、《骆驼祥子》、《红字》、《汤姆·索亚历险记》、《头号书迷》、《怪诞行为学》、《悲惨世界》、《了不起的盖茨比》、《简·爱》和《鲁迅杂文集》。每一期都有精彩的故事,每一期都让人想赶快重新拿起原著,重温那些年我们没有读懂的内容。
作为《一本好书》第二季的线上合作伙伴,Kindle进入中国六年多来,也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推广阅读,引领阅读,正是因为我们坚信:每一个人都能从阅读中找到自己,也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碎片化的时代,让我们一起沉浸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力量吧。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亚马逊Kindle】在字里行间,一起涨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