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拼多多快车,95后小伙1年卖300万斤红薯,销售额2000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59
导读

而拼多多则恰好相反,不用搜索,直接让货物去找需要它的人,这是拼多多基于大数据创新的

拼多多的"土味十足"人尽皆知,去年一共卖出653亿农货,今年预计1200亿,被誉为农货上行第一平台。为何拼多多能跟农产品渊源这么深?

最近,又一农产品在拼多多上成为网红爆款,它就是浙江临安的特产——天目山小香薯。据了解,小香薯商家是一位95后,名叫于华睿,在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上线了拼多多,本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成想这一试竟然一夜爆卖。

上线第一天就有上百单,第二天陆续增加,到了2018年全年共计45万单220万斤,2019年保守估计能达到60万单300万斤左右,销售额直逼2000万。

当然,除了小香薯,拼多多上还有广西的百香果,云南的雪莲果,人参果等,销量统统10万+。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些农货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小众,传统电商已经火了10多年了,但仍然有很多人没见过甚至没听过,那它们为什么在4岁的拼多多上销量能这么好?

其实这跟电商平台的模式有很大关系。传统电商是"人找货"模式,消费者有购物需求,就会主动去搜,但这些小众农货连名字都不知道,如何去搜?

而拼多多则恰好相反,不用搜索,直接让货物去找需要它的人,这是拼多多基于大数据创新的"货找人"模式,比如你这几天买了减肥用品,平台也许就会把"刮油神器"百香果推给你。

这种独特的货找人模式,最受益的就是千千万万的小众农产品,加之社交裂变,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

不可否认,这么多年,其他不少巨头也在前赴后继的下沉农村,但它们除了给钱别无他法。而拼多多不一样,为了农货能以更好更快的效率流通,它还搭建起了一套"农货中央处理系统",这也是新一代"货找人"模式的核心。

该系统同样是通过大数据的运算,提前分析出当前的消费者更喜欢什么农产,消费力是多少,从而让农民们能提前知道种什么,种多少。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把需求前置,避免类似产能过剩、农货滞销的事件发生,做到让农民有底气,不让他们的辛苦打了水漂。

最关键的是,考虑到很多农民的文化程度偏低,拼多多还培养了数万"新农人",带头牵头,让农民能科学规范种植出优良的产品。

不难发现,这就是为什么拼多多被称为农货上行第一平台的原因,不仅教怎么卖,还教怎么种,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干实事。

其实,农产品流通是一块潜在的巨大蓝海,如果拼多多把这块蓝海全部拿下,未来不可估量,最重要的是,这个也必须要有人去做!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