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胡东进,今年52岁,就职于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的乐山人。我自幼生活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对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同样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情感。这些年来我走街探巷,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把这座城的人和物记录下来。
促使我走向摄影的,是我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范锡福。有一年范老师带着我们去整理其好友首漂长江英雄尧茂书生前留下的作品,在整理其拍摄长江源头的图片时我深受其感染,并渐渐地对摄影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后来当过空军,去过很多城市,但每次在外一久就分外想念乐山这座城。我想念苏稽古镇的跷脚牛肉、想念老城古镇的街坊,想念这座城的一切,恨不得与所有人分享这座城最美好、最真实的一面。
我把镜头对准了乐山的每一个角落,希望通过图片叙述每一位平凡百姓的背后故事,把遗留在乐山民间的传统文化,还有那些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的景和物,都尽可能地记录下来。
苏稽古镇是我过去多年最常去的一座千年古镇,除了因为古镇藏有大量的人文、历史外,镇上的艾婆婆也令我十分牵挂。这位95岁高龄的老人,过去在古镇上靠出摊卖刷把为生,生活虽然有些艰难,但老人家一直十分乐观。
今年再来古镇的时候,却不见艾婆婆赶场的身影,我上门之后才知道老人家摔断了腿。由于腿脚不便再加上独自生活,这些日子以来老人家显得十分孤独,她见我来看她显得十分高兴,拉着我说了很长的一阵话。
在我报道之后,身边的朋友、网友纷纷对艾婆婆慷慨解囊。孤独的老人家,也有了更多热心人的看望。这位与这座古镇相伴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也有了更多的温暖围绕在身边。
甘江镇的李婆婆20年前因病锯掉一条腿,但几十年来她依然靠自己独自照顾患病的老伴。我每逢去甘江镇采风时,总是会看到老人家坐在门前,静静地看着老街上走来走去的行人。见到我走来,李婆婆也总是会向我招招手,说着就跟我讲起她与老伴的故事来。
乐山这座城,最宝贵的莫过于流传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手艺人几代传承下来的财富,也是这座文化古城的精髓所在。我在常年拍摄非遗文化时,最感同身受的就是手艺人内心的焦虑,所以创作时我都要尽可能地去了解手艺人背后的故事。图,乐山永青阁“汪毛笔”
这是老手艺人毕生的的心血,特别是家传式的手艺,往往能够追溯好几代之前。传承到今天,不止是一门讨生活的手工艺,也是一个家族骄傲的荣耀。而我能够做的,就是把这份荣耀记录下来,并让更多的人去关注。
出门拍摄,有时一走就是好些天,在拍摄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忽然出现的意外。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苦的,身边的人也曾劝我别太执着,但军人练就的意志,让我一直坚持下来。
而在走访拍摄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往往是交流和信任。面对镜头,许多老乡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但只要交谈下来便会主动配合我的拍摄。往往一组作品下来,大家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老友。
幸运的是,这些作品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许多人感叹那是儿时的记忆,也让许多乐山年轻人对自己家乡的文化有着更深刻的了解,更让外面的人对乐山有着更真实的认识。每次看到网友的留言,我都会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对的事情。
现在越来越多的网友,邀请我去他的家乡拍照,希望通过我的镜头保留下那些珍贵的,难忘的,感人的镜头。我想总得有人去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今年我52岁,我想未来还可以做得更多,为乐山这座城留下更多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