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
食育,即饮食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食育”一词,最早于1896年由日本著名的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
我国自古就有关于幼儿食育的记载,但是我国的“食育”直到2006年才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里特引入,而“食育”的内容和意义却一直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为了呈现和传播更多食育相关知识,食品有意思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联合中国食育网一起策划制作了《食育》系列动画,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foodu14,原创科普视频免费下载。
转载请联系微信号:u14-01
牙齿上的洞,也就是龋齿, 是在细菌、饮食、个人体质及时间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当 牙齿表面的牙釉质脱落后,便会呈现出淡黄色或白色斑块,进而逐渐变黑甚至出现“洞”。其中,饮食对牙齿的影响不容忽视。
不好的饮食习惯,会成为龋齿的助推器。像有些儿童喜欢吃糖或甜食,这些糖或甜食中含有的糖,残留在口腔中易滋生细菌, 易被如乳酸杆菌和变形链球菌等口腔细菌利用,产生酸性物质,从而破坏牙釉质。
也有一些儿童喜欢喝碳酸饮料或果汁, 这些食物同样含有酸性物质会直接酸蚀牙釉质。牙釉质一旦被破坏,若不及时控制或治疗,久而久之便会形成龋齿。
而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为牙齿披上坚实的铠甲。 儿童饮食多样化、均衡摄入营养,有助于牙齿健康发育,增加牙齿抵抗力。
像平时有意识的摄入富含维生素(维生素A、D)和矿物质(钙、磷、氟)的食物,如鱼、虾、鸡蛋、牛奶、豆制品等,有益于牙釉质的形成,坚固牙齿。
另外,水果、蔬菜、粗粮中含有的膳食纤维,也可以增加牙齿表面的摩擦, 有利于牙齿的自洁作用。
因此,想要有一口好牙,饮食方面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平衡膳食、不挑食偏食;减少进食粘度大、含糖量高的食物;少喝含糖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 还要养成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并定期检查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