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名将魏延,果真如诸葛亮所说“头生反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28
导读

荆州和阳平关是进进入蜀地的门户,守卫季汉的屏障,二者比起来,汉中进入蜀地还更快于荆州,在关羽出任荆州守备的前提下,刘备居然选择魏延而不是结义兄弟做汉中守备,一方面说明先主刘备相信魏延的军事能力,其二也…

魏延,子文长,荆州人士,三国时期的季汉著名将领,深受先主的器重,在军中担任要职,功勋卓著,诸葛丞相也感叹其勇武,北伐之时多次委以重任。虽然他名声赫赫,不过死的却不怎么光彩,在史书记载中,他因为要带兵投降魏国而被斩杀,并被灭三族。

自古以来,像他这种投敌叛国的将领,无论之前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会被众人唾弃。盖因忠义之念深入人心,如关二爷功勋卓著,过关斩将,封金挂帅,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赫赫之威流传千古,都不及其桃园三结义不离不弃的兄弟之情打动人心,此谓之忠义。

(汉中之战)

反观魏文长不但有降魏之意,而且又降魏不得被人诛杀,本来就徒增笑耳,偏偏季汉大部分将领都是忠义之辈,彪炳青史者众多,更凸显了他的无耻。但是,如果不考虑别人的指责,只考虑他平生的所作所为,他有必要谋反吗?也许根本没有这个可能,他的死恐怕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阴谋,让我们一起来抽丝剥茧,尝试还原整个事件的真相。

引言

魏延担任汉中守备多年,守卫着季汉的门户,兢兢业业,无可挑剔。虽偶有牢骚之言,但忠心耿耿,随诸葛丞相南征北战,立功无数,被拜将封侯(汉朝封侯已经是武将的最高荣誉)。按理说在诸葛丞相去世后,正是他继承武侯遗志,大放异彩,匡扶汉室,青史留名之际,可是他为什么突然要造反呢?

(汉中地图)

笔者认为,其实他并无造反之意,作为武将,其悍不畏死,马革裹尸,但是从他涉足政治后,由于他的政治素养低下,导致了别人的畏惧和怨恨,从而导致身首异处。不过就在他临死之前,也保留着一颗忠诚之心和对先主的感激之情,这份忠诚不弱于季汉任何一人。

据《三国策》中记载:“魏延岂独以勇闻也,其忠亦先主谅之矣”

先主刘备对魏延的看法

首先要解释一下刘备手下将领的成分问题,刘玄德向来以仁义著称,素有识人之能,天下英雄纷纷来投,其手下将领构成基本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先主中原地区积累的徐州集团,在荆州地区积累的荆州集团,和进入蜀地后统一的蜀中集团,其中徐州力量是季汉集团的中流砥柱,孙乾廖化周仓麋竺简雍都属于这一集团,在进入蜀地后,徐州集团的人都得到了先主优厚的安置。

(长沙古城遗址)

荆州集团是先主崛起的关键,洛龙凤雏马良马谡魏延都属于这一集团,这股力量使得季汉的队伍更加壮大,为成功进入蜀地打下了基础,在进入蜀地之后,荆州集团的人也得到了相应的待遇,被先主玄德论功行赏。

但是蜀中集团的待遇比起前两个集团就差了很多,虽然都是汉室子民,但是蜀中将领等于是改庭换面,投靠他人了,刘备一方面要提防蜀中土著对他怀有二心,另一方面又要照顾蜀中土著情绪,于是重用蜀中集团中有贤德者,李严严颜黄权法正张翼都属于这一集团的人。

从这三个集团来看,魏延在哪个集团都不是出类拔萃的,诸葛丞相和庞统法正虽然和刘备没有桃园结义之名,但是竭心尽力为先主谋划。而关张二人和先主情同手足,马超黄忠等人被封为五虎上将,足见其能力之强。但是刘备却出人意料的舍弃了结义兄弟而任命魏延做了汉中守备。

(燕人张翼德)

据《三国志》中记载:“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守备,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荆州和阳平关是进进入蜀地的门户,守卫季汉的屏障,二者比起来,汉中进入蜀地还更快于荆州,在关羽出任荆州守备的前提下,刘备居然选择魏延而不是结义兄弟做汉中守备,一方面说明先主刘备相信魏延的军事能力,其二也是相信魏延的忠诚,试想,魏延在汉中,时刻面对着曹魏,如果有心想投降,有很多机会引曹军直取成都,自己也会获得魏国极大的赏赐,何必要在诸葛丞相死后才降魏呢?

(诸葛丞相像)

蜀国军师如何看待魏延

诸葛丞相和魏延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也是最了解魏延的人之一,小说里有个有意思的情节,在魏延带人里应外合攻占长沙后,本来应当论功行赏,诸葛丞相却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必叛蜀,要将魏延问斩。

其实,小说里这段主要里主要是体现了诸葛丞相料事如神的观察力,史书没有明文记载魏延是否有反骨。但是,史书对诸葛丞相带兵征战做了明确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丞相带兵是偏稳健,亦步亦趋的,侧面说明他更在乎季汉的长久安危,如果魏延这个人真的有对季汉潜在的隐患,以当时诸葛丞相在先主集团的地位,他要是铁了心要杀之而后快,就是先主也拦不住啊。侧面可以看出,诸葛丞相是很信任他。

据《三国志》中的记载:“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陈寿著作《三国志》

这段话是这么个意思,诸葛丞相希望自己死后季汉也要保留有生力量,于是让魏延配合姜维断后,其中姜维军靠前一点,如果他不听从我的这个命令,军队就自行出发。有人说这个命令就是诸葛丞相决定放弃他的证明,不过我们仔细品读可以发现,诸葛丞相这个命令其实很有意思。

首先,为了保存力量,他选择让魏延断后,但是除此之外就是姜维的部队啊,姜维是谁?丞相的接班人,季汉的新希望,正是因为他最相信这二人,才让他们断后,让能力相对弱的将领先行带兵撤退,而并不是不顾后军的生死。

其次,也许诸葛丞相怀疑魏延有反意,于是让他拖后,被曹军追击并杀死。可是不要忘记,他也带领着成千上万的蜀军,如果杀一个反贼就需要成千上万蜀军陪葬,那也太奢侈了吧,所以,诸葛丞相是很信任他的,也并没有打算借曹军之手诛杀他,反而希望借助他的军事才能,带领蜀军顺利回归。

蜀汉名将魏延

杨仪如何看待魏延

诸葛丞相死后,姜维是他对外征战的接班人,而内政方面的接班人,是蒋琬,蒋琬是诸葛丞相十分信任悉心栽培的人才 , 被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但是蒋琬这个人是很尊重诸葛丞相的,继承了诸葛丞相的遗志,一心扑在季汉建设上,别的纷纷扰扰与他无关。诸葛丞相知道他的性格,怕他在朝堂是吃亏,于是安排杨仪辅佐蒋琬,节制他人。

杨仪这个人也是很有才能的人,但是不算最杰出的人才,不过他善于揣测人心,精于政治斗争,这点从他自荆州到成都都被赏识就可见一斑,诸葛丞相死后,汉中守备似乎隐隐有在朝堂上争一席之地的态势。于是,让本就彼此不和睦的杨仪忧心忡忡。

据《三国志》中记载:“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杨仪影视形象)

杨仪觉得姜维和蒋琬都有合理的安排,魏延不敢乱来,而自己恐怕会成为他上位的绊脚石。其实,魏延只是认为自己功劳甚高,况且同时期的五虎上将等人都不在人世,没人比的上他,所以在诸葛丞相死后他变得骄横,很容易有看不起文官的现象,加上鲁莽的武夫行径,被他人所猜忌惧怕也是情理之中,在他和杨仪的矛盾爆发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上表刘禅说杨仪谋反,而并不是起兵谋反,可见他还是服从刘禅的管理的。

同时杨仪也上表说对方谋反,刘禅问季汉的肱股之臣董允和蒋琬的看法,二人都说担保杨仪,刘禅采信了二人的说法。在有了刘禅的处理意见后,王平和马岱击溃斩杀了魏延。一代名将至此身死,陪伴他的还有反叛之名延续至今。

(马岱影视形象)

结语

魏延为季汉立下了赫赫战功,在阳溪大战中,率三千兵马深入敌后,在众人都认为其毫无胜算之际大破名将郭淮,全身而退,可见其勇猛,先后侍奉先主刘禅多年,被诸葛丞相所信任,无论南征南蛮北伐曹魏都是急先锋,授予兵权,可见其忠诚。尤其在《三国志》中先主和诸葛丞相极擅用人,马谡纵有街亭之溃,至死也是忠于季汉,心甘情愿,除此无一错判,因此他二人同时看好的人必定更为忠心。

可惜魏延不懂政治斗争,在面对能力不足诸葛丞相万一的杨仪董允之辈时,仍凭武勇而骄横,招人嫉恨而失去生命,徒留千古骂名,我们无法猜测如果他和杨仪在没有矛盾的前提下的所作所为,但是凭借他二十三年跟随先主和诸葛丞相的表现来看,他对季汉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三国策》、《三国志》等。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