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对印作战有多艰难?丁盛_抬两门120炮要用两个步兵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28
导读

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典型的高原山地作战。二战以来的无数次战斗,都表明了高原山地作战是最为艰难的,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曾在高原山地作战中吃过亏。由于无路可走,1962年时解放军根本没法投入大口径火炮…

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典型的高原山地作战。二战以来的无数次战斗,都表明了高原山地作战是最为艰难的,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曾在高原山地作战中吃过亏。

二战时,德国陆军是公认的强大,以“闪电战”几乎横扫整个欧洲,然而在攻占南斯拉夫后却遭到了铁托领导的游击队的不间断地袭击,德军多次出动大兵团反复进行围剿,结果都无法彻底解决后顾之忧,反而被牵制了大量的兵力。南斯拉夫游击队真的那么强大吗?其实并非如此,原因只在于南斯拉夫的山地地形。

到了二战后期,盟军节节胜利,不论是空中,还是地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然而当进攻到意大利北部山区时却撞得头破血流,直到德国投降,这一带仍然控制在德军手中,原因也在于山地地形的易守难攻。

到了1979年,苏联大举入侵阿富汗,与强大的苏联相比,阿富汗的军事实力不值一提,然而令全世界没有想到的是,苏军在阿富汗山区苦战10年,在付出5万多人伤亡的巨大代价后,最终只得狼狈撤退。

那么高原山地作战为何如此艰难呢?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高原环境对于士兵的影响巨大。

1962年中印冲突的主要战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这里属于高海拔地区,根据现代医学分析,在海拔4500米以上,人的心肺功能相当于平原的百分之六十,体力大减。

长期生活于平原地区的士兵,一但来到高原作战,马上就变成了“软脚虾”,平时轻松完成的5公里负重奔袭,到了这里即便轻装也变得行动迟缓,而行动迟缓的部队很容易成为敌军机枪收割的目标。

不过好在高原环境给双方造成的影响是相同。而且,解放军参战部队以本地边防部队和曾在西藏执行过战斗任务的部队为主,比如担负反击瓦弄之敌的54军130师,曾参与过西藏平叛。反观印军,由于仓促应战,很多没有上过高平的部队被调到前线,结果非战斗减员严重。

二是高原山地作战,后勤补给十分困难。

高原山地作战,实际上打的就是后勤,而制约后勤补给的关键是道路通行条件异常恶劣,有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道路通行。以瓦弄方向为例,从公路终点到战区徒步需要走4-5天,这中间根本无路可走,一切粮弹除参战部队尽可能的多带之外,开战之后就只能靠支前农工肩背背扛。

我们都知道,火炮是战争之神,然而威力越大的火炮自重越大,对于通行条件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由于无路可走,1962年时解放军根本没法投入大口径火炮。据多年后丁盛将军回忆,当时部队携带的最大口径的炮是120毫米迫击炮,最小的是40毫米火箭筒,除此之外,还有82毫米迫击炮、57毫米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等。

而单单为了将两门120迫击炮运到前线,54军甚至动用了两个连的步兵,一个步兵连只负责抬一门炮,很多战士累得气都喘不过来,晕头转向的。而到了前线根本得不到休息,马上就投入到了战斗中。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