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K.
5年前,《白日焰火》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导演刁亦男一战成名。
可就在众人期待他下一步举动时,刁亦男神隐了。
5年后,刁亦男一回归就带来了充满话题度的新作。
这次的新作不仅是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唯一一部华语片,还拥有胡歌、桂纶镁、廖凡、万茜这样极具口碑号召力的演员阵容——
《南方车站的聚会》
故事发生在一个潮湿的南方城市。
底层人物集聚的城中村,某盗窃团伙小头目周泽农( 胡歌饰),在一次争地盘引发的内部火拼中误杀警察,成了通缉犯。
为了抓捕周泽农,警方悬赏30万。
30万说少不算少,说多却也并不算多。
可仍然足够在小人物的心底掀起一层巨浪。
警察、流氓、惯偷、陪泳女,甚至包括周泽农的妻子和朋友等,全都被卷了进来。
为了这30万,所有人各怀鬼胎,一同奔赴向这场终点名为死亡的聚会。
事实证明,刁亦男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尤其擅长黑色故事。
他似乎总是能用看似简单的剧情,讲着底层人物的矛盾与冲突,并且将这种现实以一种值得玩味的戏剧桥段展现出来。
比如,男主周泽农。
周泽农从一开始就知道,他的存在只是为了发挥人生的剩余价值。
而30万的赏金,是他能给5年未见的爱人最后的补偿,也是完成对这个家最后的责任。
却没想,计划有变。
最终帮他实现目的的却是同样来自底层的陪泳女刘爱爱( 桂纶镁饰)。
比如。
警察刘队( 廖凡饰), 看上去好像代表着正义;
周泽农的仇家猫眼猫耳,则代表了反派;
除此之外,还有被利益驱使的,周泽农的兄弟华华常朝,为感情而活的刘爱爱杨淑俊。
可后来观众才发现,这个故事里根本没有纯粹的好人或是坏人,利益驱使下,背叛和死亡,都有了顺理成章的借口。
最有意思的是结尾。
这场博弈,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掌握了结局。
但其实,谁都不是真正的赢家。
导演用闭环开始了故事,又用开环做了故事结尾。
最后,刘队发现了刘爱爱跟周泽农的老婆杨淑俊的交易。
画面里,他望着拿走了30万赏金的刘爱爱和杨淑俊手挽手,眼神从迷惑到了然。
然后,他停下了跟随的脚步。
尽管这里为了国内上映,加了一行字幕,告诉观众三天后刘爱爱被警方带走调查。
但「调查结果不得而知」却还是保留了导演的初衷——
你眼里是什么样的世界,电影就是什么样的结局。
而当你读懂了刁亦男的世界,也就能看到他藏在演员身上的那些野心。
《南方车站的聚会》上映后,观众对于演员的争议一直存在。
但电影的选角,全都是经过考量的。
男主胡歌,是因为一张照片。
在那张照片里,刁亦男看到了周泽农的影子。
廖凡和桂纶镁,在电影里是“社会警察”和“陪泳女”的搭档。
这也是两位二次合作。
文艺气质碰撞出的暗黑血液,给刁亦男的电影美学上了颜色。
至于万茜,她用一块板子,一笔油漆。
在有限的剧情里给了人物最出彩的发挥。
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演员们都把故事里利益与情义,黑夜与白昼的割裂感和层次感,一点点的在观众眼前铺展、蔓延。
当然,如果说,这更多展现出了演员的野心。
那么刁亦男极具风格化的视听美学,依旧野心勃勃地在华语片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白日焰火》到《南方车站》,从冰冷的雪地到濡湿的南方小镇。
刁亦男把黑色电影里的暴力美学风格,展露得淋漓尽致。
影片刚开始,导演就给了观众一场重头戏,一辆叉车,身首异处的黄毛,我清晰的听到电影院里有人倒抽一口凉气
还有居民楼里的一场追杀戏。
破旧的房间,一把透明雨伞。
周泽农把雨伞刺入猫眼身体,伞面上仿佛绽放出了一朵艳丽的血色伞花。
足够残忍,也足够美。
据说昆汀在戛纳展映看到这一场戏的时候大笑出声。
是了,这一场戏极具昆汀风格,血腥,压抑,但美到极致。
而这样的尺度,国产电影里现在应该很难看到了。
情欲、枪杀、血腥,这场属于导演刁亦男的大胆输出,让观众能够直观的看到这场黑色暴力背后的悲哀。
这也正是黑色电影最有魅力的一点:观众在捂眼闭目的同时还不得不高喊一句,酷。
当然,画面的美感往往少不了光与影的搭配。
这也是刁亦男风格电影里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比如,影片里那些闪动着,或紫色,或橙色的霓虹灯,不仅契合着城市边缘黑夜的气氛,还让在这些霓虹灯下发生的死亡事件,多了些肃杀之感。
比如,周泽农枪杀警察前。
闪电骤起,摩托车灯打在前方的路上,又被瓢泼大雨盖住。
颇有些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烈,也预示着周泽农即将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
还有全片大量的人物影子的运用。
刘爱爱出场时撑伞的影子,周刘二人对话时墙上的投影,周泽农逃跑时有些滑稽的背影....
影影绰绰虚虚实实,神秘暗影下隐藏着巨大的黑色漩涡,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所有的光影都服务于电影的黑色主题,给观众以极刺激的感官体验。
我想,这样的片子,应当称得起是一部佳作。
人性难测,人心亦难测,或许,这部片子,值得你走进影院,一探究竟。
世界是丛林,我们都是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