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时期,吕蒙都被认为是史诗级军事家。当然,在一段时间内,尤其在明清时期,吕蒙成为了“妖魔”。回顾这些不同时期的评价,颇有意思。
截至宋元时期,吕蒙都是史诗级军事家
看看吕蒙获得的荣誉,就可知道他的地位了。
宋朝武庙七十二将,吕蒙赫然在列。一同入选的三国名将有:诸葛亮、邓艾、张飞、陆抗、张辽、关羽、周瑜、陆逊。
《十七史百将传》中,吕蒙也赫然在列。一同入选的三国名将有:张辽、张郃、徐晃、李典、司马懿、邓艾、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
可见,截至到宋朝,吕蒙依然被认为是一个史诗级军事家。
明清:对吕蒙的负面评价增多
不过,到明清时,对吕蒙的评价开始负面起来。
丁日昌的《百将图记》中,收录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张辽、张郃、典韦、周瑜、甘宁、太史慈、邓艾。
与《十七史百将传》相比,添加了赵云、典韦、太史慈、甘宁,去掉了司马懿、吕蒙。
从名单变化中,我们能看出两个变化。
1、三国军事人物的知名度大幅提高。
《百将图记》比《十七史百将传》成书晚,前者收录的历史长度多了600多年,可是,其收录的三国将领数量却大幅增加。
可见,受到《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影响,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知名度大幅增加。
2、评价标准发生变化。
从添加和删减的名单中,我们会发现:赵云、典韦等以忠义救主闻名者,逐渐开始得到更多的正面评价,而司马懿、吕蒙等人的评价开始降低。
事实上,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历代大V的评价中。
明代之前,陆机、郝经、胡三省等大V,对吕蒙的评价都是正面的。
但到明代末期,画风急变!
晚明思想家李贽的评价十分简单粗暴:“吕蒙、陆逊,妖魔尔!”
蔡东藩的评价是:“......吕蒙虽胜,不能无罪;亲汉贼而仇汉裔,蒙心何在?......”
看来,明清时期,以蜀汉为正统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吕蒙偷袭关羽,自然“妖魔尔”了。
回归客观的评价
随着时代的变化,后人对吕蒙的变化逐渐已趋向客观。
曾国藩就曾赞许“吕蒙诛取铠之人”,视之为严明军纪的正面例子加以推崇。
也有人曾赞许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将士许多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谁是正统”的问题已经不再被人纠结,吕蒙严明军纪、勤奋好学的精神逐渐得到后人的推崇!
吕蒙的相关作为被后世广泛借鉴
吕蒙的经历,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
1、勤奋好学。
关于吕蒙的成语有:“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这些都是鼓励活到老学到老的。
今天,在许多地方,都曾有吕蒙庙(也称白衣庵),有的地方的民间传说中提到:如果一个地方同时修了关帝庙和吕蒙庙,夜晚会有兵戈相交的声音(当然,其真实性不在本文论述范围内)。
国民党宿将胡琏认为:修建吕蒙庙,就是因为吕蒙对后世有崇尚学习、教育的意义。
2、军事思想。
吕蒙的军事思想,也曾常被后世借鉴。
(1)、对占领区的严明军纪。
前文提到,曾国藩推崇吕蒙对占领区的军纪严明。
事实上,吕蒙取荆州之道被司马师、钟会、李靖、赵匡胤、曹彬等后世军事家引用,以警惕自己不扰民,争取占领区群众的支持。
(2)、心理战思想。
吕蒙在夺南三郡之战中,通过心理欺诈,“计赚零陵”,这个战例被《中国战术史》等多种权威书籍广泛引用。
至于“白衣渡江”,更是被视为一次经典的袭击战例,被历代兵家所推崇。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假如您更多地看明清时期的作品,那么,确实会受到影响,认为吕蒙“不过妖魔尔”。
但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对吕蒙的评价都是不错的。
今天,多元化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即使对诸葛亮、李世民这样的人物,都能听到截然不同的声音,何况吕蒙呢?
我认为:读史是为了明智,不是为了撕逼。我们不必纠结别人怎么看,觉得他好的地方,学过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