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是我国民国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然而我们这次不说他,说一说他的发妻张幼仪。张幼仪之所以出名,也是因为徐志摩,徐志摩的文采没得说,配得上这个名,但是他的人品,那就只能呵呵了。
可以说张幼仪在徐志摩的整体世界里,都是一位悲情的角色,为啥呢?嫁了一位负心郎。
今天我们所要讲述的是:妹妹裹脚痛哭,哥哥心疼:不裹了以后我来养她,后用一生履行承诺。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结合,是属于旧社会的恶习,父母包办婚姻的结果。
其实对于古代女子而言,因为很难接触社会,一生也结识不了几个男人,由父母包办婚姻,选一个门当户对的男人嫁了,并不完全是坏事,起码经济条件不会差,但是如果遇到上一个花心且不爱她的男人,这位女生就要遭罪了。
幼年时代
张幼仪一九零零年出生于江苏宝山县,家境优越,家中有兄弟姐妹十二人,其中二哥张君劢是著名学者,四哥张嘉璈(字公权)是现代银行之父,其余的几位兄长也都是有本事的人。
几位哥哥对她也都挺不错,其中尤其二哥张君劢,对她特别宠爱,这里便不得不说一个小故事,也是为了点中本文的题目:在恪守传统的张家,张幼仪是第一位解开裹脚布,释放天足的女子。在张邦梅的作品《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我三岁那年的灶神节,阿嬷教我吃掉一整颗汤圆。她说,这样有助于把我变软,可是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明白她的意思。妈妈和阿嬷带着一盆温水和厚厚的白棉条来到我床边,她们把我的脚泡在水里,再用厚的温布条绑起来。当布条紧紧在我的脚上绕完以后,我看到眼前出现一片红,而且没办法呼吸,觉得自己的两只脚好像缩成了小虫子一样。于是我开始尖叫,我以为我要死了。
……
我一连三天坐在妈妈和阿嬷跟前忍受着裹脚仪式:拆掉血淋淋的布条,泡在水里,重新绑紧。可是第四天早上,奇迹发生了:二哥再也受不了我的尖叫,告诉妈妈别再折腾我了。
“把布条拿掉,”他对妈妈说,“她这样太痛了。”
妈妈说:“要是我现在软了心肠,幼仪就会自食苦果,谁要娶她这个大脚婆?”
二哥接腔:“要是没人娶她,我会照顾她。”
当时二哥才十七岁,可是从小被教导得言而有信,妈妈就动了恻隐之心,把阿嬷叫来帮忙松绑。打从那天起,我再也没缠过脚。
缠脚的陋习最早可追溯到南唐时代,李后主的一位宫嫔开了这项传统的先河,从那以后小脚就被称作“新月”或“莲瓣”,古人逐渐以女人小脚为美。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
二哥张君劢的一句话拯救了张幼仪,而她另外一个哥哥张嘉璈,也是因为一句话,把她推进了火坑。
婚后生活
一九一四年,当时徐志摩在浙江杭州一中念书,而张嘉璈时任浙江都督秘书,时常来学校视察工作,有次意外的发现一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的作文条理清晰见解独特文笔颇为辛辣。
于是就默默记住了作者徐志摩的名字,这位四哥当晚就给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写信,提议将自己的妹妹张幼仪许配给徐志摩,徐父收到信自然喜出望外,徐家有钱,张家有势,门当户对。
就这样在张幼仪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她的婚事就已经定了。
当然张幼仪的父母也不是完全没有征求她的意见,当时她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念,被叫回家后她的父母也曾经拿出一张徐志摩的照片给她观看,不过她的家庭传统观念十分浓厚,自己也觉得婚姻大事由父母包办是天经地义的,因此她看到照片后并没有反对。
可是受过西方教育的徐志摩坚决反对这场包办婚姻,在他第一眼看到张幼仪后就觉得不顺眼,他接受过良好教育,十分不喜中国的传统女性,觉得这种女性连打扮都充满着土包子气息。
可是徐志摩拗不过父母之命,被迫答应了。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五日,浙江海宁的硖石镇的商会礼堂,宾朋满座婚礼盛大,徐志摩与张幼仪正式结婚。
最后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张幼仪不可能从徐志摩那里得到幸福。
徐志摩想逃离这个囚笼,又被迫答应父母生产后代,于是张幼仪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徐积锴。然后徐志摩毫不留恋地走了,去国外留学。
张幼仪时常自醒,检讨自己为什么不讨丈夫喜欢,尝试做出改变,于是她在家里苦学英语。
据说她的二哥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给徐志摩写了一封信,要求他把妻子也接到国外。
徐志摩答应了,亲自写信给家里,表示希望张幼仪去国外伴读。徐家二老自是喜出望外,他们不了解详情,还以为是自己儿子突然间转性了呢。
可是张幼仪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她这次出国,变成了两人离婚的前奏。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全然不顾张幼仪已经怀了二胎,强烈要求她把孩子打掉,主动提出离婚。
徐志摩要马上离婚,张幼仪没有答应,他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留在沙士顿。
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
在二哥的安排下,她先去了巴黎,后又去柏林,生下孩子,这期间徐志摩压根没想过要去探望她们母子。
后来张幼仪想通了,即使留得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她答应在离婚手续上签字,这时徐志摩才巴巴的赶到柏林。
徐志摩回国后还没报效国家,就先做了一件一鸣惊人的事儿——在1922年11月8日《新浙江》副刊《新朋友》的“离婚号”上,发表了中国第一宗西式离婚通告。
开启自强人生
自此后,张幼仪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开始学习德文,并进入斐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后来回国,还在上海成为了一名老师,东吴大学讲教育学和德国文学的教授。
这时候她的四哥事业风生水起,便支持张幼仪进入银行系统工作,在上海的她开始独立自主的生活,而对于徐家父母来说,虽然不满儿子的作为但也无奈,出于对于张幼仪的亏欠就把上海一栋房子送给了她,好歹有些家产不至于生活的孤苦。
没想到张幼仪真的很有商业天分,她分别在服装业和金融界都做得很好,并最终成为了一位独立自主的女企业家。
当然,在那个战争年代,就算想要好好做生意,也是很难实现的,她的财富又在战乱中丢失了。
至于徐志摩,我们都知道,他最终也没能与林徽因结婚,而是娶了陆小曼,最终又因飞机失事去世了。
小结:
纵观张幼仪的一生,都离不开她两位哥哥的身影,可以说没有她二哥张君劢的一路扶持,就没有后来的女强人。
而她四哥张嘉璈之所以把徐志魔推荐给妹妹,本身也是出于好意,可惜无心做了错事,好在他后来又做了补偿,正是他慧眼识珠,把妹妹带出来做生意,并最终成为一个女强人。
张幼仪后来在香港认识了医生苏纪之,开启了她的第二春,并且得到儿子徐积锴的祝福。一九五三年,张幼仪接受了苏医生的求婚,并在东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
这一次的爱情是她自己选择的,婚后的他们甚是幸福,两人相依相伴的走过了近二十年的温馨时光,直到一九七二年苏纪之病逝。
一九八八年,张幼仪也因病在纽约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资料:丁言昭《张幼仪传》,张邦梅《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