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天还很黑,星月还挂在头顶,广西北海银海区电建渔港码头已经人头攒动拥挤不堪了。
这里是北海最繁华的第一手海鲜交易市场,人们要赶在天亮之前完成他们的第一笔交易,渔民把打捞到的海鲜运上码头,1个小时后,这些海鲜就会流入到北海各大市场,进行它们的第二次交易。人们在餐桌上品尝这些海鲜的美味时,不会注意到,它们都曾进行过一场繁忙的转手迁徙。
电建渔港码头并非每日都这么繁忙,这些渔民只有在收到自家或者别家渔船靠岸的电话时,才会涌入这里,从船上搬下满载的海鲜,随机的在市场找个位置,再把它们卖到批发商的手中。
如果把批发价与我们平日所知的零售价相比较的话,你一定会感觉到市场里的海鲜便宜到让人不敢相信。一只超大个头的面包蟹不过才50块钱一只,一只2斤多重的龙虾也不过才200块钱左右,一斤大贵虾45块钱……
因为天还很黑,市场的灯也不够亮,他们的头顶或者手上、胸前无一例外都会有一只手电筒辅助照明。批发商们已经熟悉了交易的步骤,他们把成箱的海鲜搬上车,有经验的买家会适当的侃下价,也有一些熟知套路的散客会趁机来到这里买上个几斤。
今日市场上的海鲜种类并不算多,这完全取决于渔民的运气,有人捕捞到了一条110斤的石斑鱼,准备以200块钱一斤的价格出售,他很幸运地找到了有意向购买的人。买家在鱼身上摸摸,弹弹,一直看了1个多小时,最后想只买走一半。老板纠结了很久,决定还是不卖。他要等到那个能够买走一整条的买主,这样难得一见的大鱼,一定可以找到识货的买家。
凌晨6点,市场上一下子空了很多,再过一会儿,繁忙的渔港便会俞加冷清,好像刚才那一幕的繁华与忙碌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些渔民大都来自于侨港,他们的铁皮船一艘造价最低在500万元左右,我们在档口遇到了一位大姐,她家的兄弟姐妹几乎家家都有一艘这样的铁皮船。这不禁让我们更加惊叹于她家的“有钱”。
你很难想象,1979年中越反击战时,他们曾被越南驱赶,当时有两条路回国:陆路和水路,陆路回国的人到达云南,水路回国的人留在了北海,他们在海上漂泊了10多天,才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人们一提起他们所居住的侨港镇,都有共同的一种说法:这里的人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热爱祖国,他们在自己居住的楼上安插国旗以表达对祖国的感激与热爱。
当7000多名侨民归国时,国家为他们建了安置房。建镇初期,整个侨港镇只有侨民从越南带回来的300多艘帆船,国家为他们成立了渔业公社,鼓励合买船只。从北部湾出去,便是通往南沙群岛的航线,他们开上铁皮船,烧着国家补贴的柴油,在渔政船的护航下前往南沙群岛捕鱼。
短短几十年时间,侨港镇的居民通过夜以继日的海鲜捕捞迅速富裕了起来。在侨港镇有一条侨港风情街,这条街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小吃店,街头50米左右之处设有一处围栏,除了电动车和行人外禁止小汽车进入。这段路很奇怪,街头很多人站在门口拉客吃饭,被围栏隔开的一段却有一种“爱吃不吃、爱来不来”的豪气。
街道分布着诸多网红小吃店,要想吃到他们家的小吃,除了排队还是排队。据说,逢年过节的时候,整条街上都是吃货,想多插一个人都插不进去。就是这么火爆。
侨港镇的原始居民靠打渔为生,但出海打渔少则几天,多则半个月,海上生活艰苦,外人只当他们比较有钱,其实他们生活得很低调。有些居民也在侨港风情街做些生意,但对游客的态度都非常友善,我想,这与他们对祖国的感恩与善良的本性有关,同时,这也是游客喜欢这条街与侨港人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