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
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
简单一点解释
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多的更多,少的更少
而社会贫富差距
也会产生“马太效应”
关于“马太效应”更多的知识背景
我们不在本文中过多讨论
这是各行业专家学者
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常用的术语
而在自然界
我们可以透过这个词汇浅析那些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或高的更高,低的更低的自然现象
然而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各类自然现象
其真实情况却比“马太效应”复杂得多
——也许用“ 骉[biāo]太效应”
戏谑这些自然现象更为合适
下面
我们就到中国的地里“骉一骉”
河 谷 地 形
河流携带泥沙具备一定侵蚀作用
使河流两岸的地表下切
造成凹槽状地带
在同一地段
(同样的海拔落差、土壤环境等条件下)
水流越大,流速越大
对峡谷的深切作用越明显
而携带泥沙等颗粒物的质地、含量
以及其他自然和人为因素
也会在河谷的塑造过程中具备一定影响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05月
安集海河发源于依连哈比尔尕山主峰
一路奔腾
在冲出天山峡谷后
如脱缰之马一泻千里
在天山北坡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山前冲积扇
在天山山前的丘陵平原地带
河水切出了万丈悬崖绝谷
安集海大峡谷
▼
海拔7000多米的南迦巴瓦峰
和加拉白垒峰在峡口对峙
这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不仅因为它最长、最深、海拔最高
世界上最齐全、完整的植被分布
和萦绕在谷中梦幻般的水汽
都是为大峡谷增添壮观、神秘
和美感的重要因素
雅鲁藏布大峡谷
▼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0月
摄影/田捷砚
大渡河只是长江的二级支流
但它从青海的果洛山东南麓发源
冲破横断山东部崇山峻岭的层层阻挡
一路奔腾了1062公里
才在乐山收纳青衣江并注入岷江
从丹巴到康定河口
从泸定的烹坝到得妥
从田湾到安顺
再从乌斯河到金口河
一个个险峻的峡谷
就是它历尽艰辛
在大地上深切、雕刻出来的印记
在这条峡谷之河上
几乎可以看到包括嶂谷、隘谷
等在内的所有峡谷形态
大渡河大峡谷
▼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12月
摄影/曹铁
河 流 袭 夺
河流在发育过程中
总是不断把上游侵蚀下来的泥沙物质
向下游和河口搬运
并随着侵蚀作用的发展
河流也不断在源头地区扩展
不同河流水系之间以分水岭相隔
但这个分水岭并不是固定的
分水岭两侧的不同水系
因河床坡度、水动力强度不同
而导致侵蚀速度和向源头扩展的速度不同
向源头侵蚀和扩展速度更快的河流
将迫使分水岭向另一侧的水系后退
并把原属另一水系的部分河段
变成自己源头的一部分
这就是河流袭夺
图自123rf
拍摄地点:若尔盖
河流袭夺后
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
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
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被截断
称断头河
在发生河流袭夺的地方
河道往往形成突然转弯
称袭夺湾
图自123rf
拍摄地点:若尔盖
下图为 若尔盖地区水系袭夺示意图
在若尔盖地区
长江水系是袭夺河
而黄河是被夺河
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在这儿相互交错
几乎到了难分彼此的地步
致使这里堪称
研究河流袭夺的最佳地质博物馆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02月
喀 斯 特 地 貌
也叫“岩溶地貌”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
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
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除溶蚀作用以外
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
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地缝
在地理学中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就是指地面的裂缝
而喀斯特地缝
则由流水溶蚀而成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月
摄影/宋昊恩
为了表现地缝的细长
摄影师团队采取了接片的拍摄方式
从谷底正前方有光线的地方开始拍摄
绕过头顶后,再拍摄身后的谷口
最后拼接成一张图片
拍摄地点:
重庆天井峡地缝式岩溶峡谷
▼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月
摄影/赵亮
天坑大家已经很熟悉
定义不解释了
我国著名的天坑有很多,诸如:小寨天坑、
乐业天坑群、
陕西汉中天坑群等
天坑主要有两种类型
见下图
塌陷型和 冲蚀型天坑形成的原理
在这两种天坑的形成过程中
“马太效应”的现象很明显
▼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月
绘图/李晋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月
绘图/李晋
放几张天坑的实景照片感受一下
▼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7月
拍摄于重庆武隆
摄影/张超音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7月
拍摄于重庆
龙孔飞瀑,位于芙蓉江右岸
摄影/张超音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月
拍摄于广西巴马
摄影/税晓洁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月
拍摄于广西凤山
摄影/黄勇士
裂 谷
裂谷在板块构造学中
是大陆崩裂、大洋开启的初始阶段
是洋盆的雏形
但并非都会演化发展成为大洋
当裂谷中止伸展开裂,停止发育
所谓的“马太效应”也随即中止
而裂谷坳陷就可被各类岩石所充填
而失去构造形态特征
但景观“骉”态依旧
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名的应属
东非大裂谷
这里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
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
▼
据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分析
东非裂谷带存在着许多活火山
这些活火山的不间断活动
导致大裂谷不停地向两边开裂
虽然速度非常缓慢
但近200万年来
却达到了平均每年开裂大约2-4厘米的速度
按每年开裂3厘米的中间速度计算
其速度达到了1纳米/秒
假如给这份速度加一个期限
1万年后就将开裂300米
那时候
还有没有爱情和“马太效应”我不知道
但如果依此不停地开裂下去
未来的某一天
东非大裂谷终会将它东面的陆地
从非洲大陆分离出去
从而产生一片新的陆地与海洋
以及众多的岛屿
就像当年澳大利亚“离家出走”那样
图自123rf
摄影/Jacek Sopotnicki
除了世界闻名的东非大裂谷
中国也有很多裂谷带:
雅鲁藏布大峡谷、
罗布泊大裂谷、
泰山地下大裂谷、
虎跳峡大裂谷
四川攀枝花—西昌古裂谷带等
举个例子, 皖西大裂谷
地处大别山的北麓
是山前盆地裂谷
由流水沿断裂构造长期侵蚀下切形成
裂谷长约1500米
宽数十米、高十余米
为一陡立的“V”字形谷
谷坡多在80度左右
▼
图自网络
荒 漠 化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
荒漠化是由于 气候变化
和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
使干旱、半干旱
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
发生了退化
全球沙漠化脆弱性分布地图
来源:美国农业部
过去我们常将荒漠化理解为
“ 沙漠不断扩大,
沙漠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去 ”
这是不准确的
实际上由于大风吹蚀、
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
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都称为荒漠化
如果没有良性的人工干预
土地荒漠化在一定程度之内
都将陷入恶性循环
中国荒漠化和沙漠化简况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
来源:国家林业局
干旱的气候条件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因而干旱本身
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
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
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
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拍摄于黄土高原北部农牧交错带
摄影/张春荣
若只从视觉效果上判断土地荒漠化
是壮观的、是宏大的
而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摆在自然环境之上
土地荒漠化无疑是来势汹汹的、
是令人惴惴不安的
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可以概括
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特定现象
例如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
资源与环境的恶性循环等等
然而“马太效应”理论却欠缺辩证思维
任何事物都遵循
发生-发展-成熟-衰老-灭亡的规律
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惟一不“运动”的就是运动本身
就像一直受到板块挤压
而不断“长高”的喜马拉雅山脉
也终将有它停止生长甚至崩塌的一天
在自然环境中呈现出的景观与自然现象
比“马太效应”这一概念更加复杂
这是自然界之所以迷人的一面
也是为什么自然之所以“有别”于人类社会
最直观的体现
板块运动、风、水、阳光……
地球自有它行使法则的方式
人类在就在自然的脉搏节奏中寻求生存
我们能感知到的
永远无法跳脱人类自身的视角
而我们也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话题
你还知道哪些
存在于自然界的“马太效应”?到留言区聊一聊吧
- END -
撰文 | 闫研
(微信号:dili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