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爱分享)
又一个孩子因为玩蹦床造成脊髓受损,下半身可能永久瘫痪,而这个孩子才八岁,她要怎么面对未来的日子,她甚至还没开始绽放,人生就可能从此黑白!
而始作俑者,是这几年红红火火,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蹦床!
游乐场的蹦床是很多孩子跟家长的最爱,孩子觉得有趣好玩,大人则认为可以帮助孩子长高,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指出,每年因为玩蹦床而造成受伤的案件约有28万,其中超过10万人是被送进急诊室的,发生在儿童身上的比例远远高出成年人。
40多年的美国体操教练麦佛森说,“大多数民众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玩命”!
美国儿科医学会资料显示,5岁或更小的孩子,在蹦床上发生意外事件中,有48%因此造成骨折或脱臼。
翻筋斗或其他翻转更可能造成颈椎受伤或者永久瘫痪。
即使添加了安全防护网,也无助于降低受伤害的风险,只是创造了室内弹跳场好像很安全的假象。
也因此,美国儿科医学会直接建议不要让孩子玩蹦床,因为危险性非常高。
孩子在蹦床上跳起后落地时,如果脚踝刚好翻转着地,就可能因此骨折受伤。
尤其游乐场一般基于卫生考量,会要求孩子穿袜子上蹦,如此一来,小朋友更容易因为穿袜子太滑跌跤扭伤。
蹦床最早源于美国NASA太空总署,是给宇航员做心肺与肌耐力的训练。后来就有商家将弹跳的概念结合商业经营,创立了室内弹跳场,变成了一种亲子娱乐的场所。
这股旋风这几年传到国内,没多久的时间,各地如雨后春笋,开得红红火火,热门得很。
可是,目前国内并没有相关对室内弹跳场制订有相关的规范。
而室内弹跳场的设计大多不良,许多弹跳场都是用钢缆或铁链将薄薄垫子下的几个弹簧链接起来,因此当有人在上面弹跳时,弹簧床的震波会向四面八方扩散,导致“二次弹跳”的情况,对身体造成强烈重击。
身体弹得越高,落地时的力量就越大,只要一个没踩稳,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无法想像。
颈部断裂、背脊断裂、开放性骨折、脱臼等等都是弹跳场中常见的伤害,许多医生一再强调,蹦床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的活动。
所以爸妈们,一定要谨慎,尤其不建议太小的孩子去室内弹跳场,当大孩子的人肉垫!
美国儿科医学会在2016年发表的一篇研究:室内弹跳场是非常危险的,受伤率远远高于其他运动、游戏场所。
甚至许多体操界人士,更直接把室内弹跳场称为“死亡场”,可是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项感觉起来既有趣又能健身的活动,其实可能根本就在玩命!
最后,如果,还是执意要玩蹦床,最好寻求专业教练先指导孩子,几个基本原则一定要记住:
1、上蹦床时,最好先在上面多弹跳、增加熟悉感,慢慢掌握控制方向与高度的技巧,否则容易增加意外发生的机率;
2、应先学习基本动作“背弹”,就是如何以背部落在蹦床上,以免姿势错误而扭伤脖子,落地时不要用手撑,也不要用头;
3、身体弹得愈高,落地时力量就愈大,如果是用脚落地,对于脚的负担也就愈重;
4、避免两人以上同时在一张蹦床上弹跳,也要留意四周情况,注意身体落地的地点,以及小心不要与別人发生碰撞;
5、避免踩到边框下的弹簧,以免造成弹力不平均,容易发生意外;
6、即使是蹦床弹跳馆的海绵池,也有不小的受伤的机会;
7、大人千万不能放任小孩自己玩,没有在一旁看护、监督,意外往往就发生在一瞬间!
除了室内弹跳场,米粒妈今天还要再跟大家说一个家中有小孩许多家长在公园里面常会犯的超危险错误动作:
大人喜欢抱着小孩一起溜滑梯!
先来看张照片:
图片中的这位美国妈妈把1岁的女儿放在大腿中间,抱着玩溜滑梯,结果女儿的右脚意外卡到滑道,整个脚踝反转了90度,这一瞬间刚好被相机捕捉下来。
当时妈妈和女儿还咧嘴笑着,妈妈虽然立刻发现,并试图阻止两人往下滑,但根本徒劳无功,下一秒孩子就放声大哭,妈妈抱着孩子赶去急诊后发现,女儿的脚踝骨折了。
视频中的妈妈也是把一岁半的孩子放在两腿间,一起滑下去,滑到一半时,小朋友的腿卡住了,发出“啪”的一声,小孩哇哇大哭,本来妈妈以为只是脚踝扭伤或是肌肉拉伤,就医后才知道原来儿子的腿断掉了。
医生表示,这种意外其实很常发生,是美国急诊室中小孩最常见的受伤原因前三,强烈建议家长千万不要带着孩子一起玩溜滑梯,因为不管是以什么姿势抱着小孩,都有酿成悲剧的危险。
美国儿科医学会统计,2002-2015年间,有超过35万个6岁以下的小孩因为溜滑梯而受伤,其中1-2岁的小孩比例最大的,多数都是腿部骨折受伤。
不过这并不是鼓励大家不要给孩子玩滑梯,而是要注意“怎样溜才不会受伤”,重点在于不要选择滑下来速度过快的滑梯。
也就是说,別让孩子去玩不适龄、过高、过快的滑梯,就算带着孩子溜,一样不安全。
今天米粒妈跟大家分享的两个例子,都是宝妈很常会带孩子去玩的地方,或是很常会带着宝宝一起做的事情,可是都隐藏了很大的危险。
希望大家看了有所警惕,只能说,带孩子真心不容易,大家小心再小心,转发扩散,让更多的人知道,避免更多的孩子受到伤害!
最后,想知道更多安全教育相关的内容,可以加米粒妈个人微信号mlm279(已经加过的就不用重复加啦~)。
参考文献:
- https://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Pages/AAP-Advises-Against-Recreational-Trampoline-Use.aspx
- https://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pediatrics/130/4/774.full.pdf
- https://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6/07/28/peds.2016-1236
作者简介:@米粒妈爱分享(欢迎关注哦),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0-5岁宝贝的科学养育、英文和数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