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二百零三_《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68
导读

这四本书,是我阅读了大量中外名人传记,经过多年收集大量的资料,反复思考,精心整理而成的。 我的书中所记述的名人,没有一位是一夜成名的,也没有一位是昙花一现的。我要出版的这四本的套书中的资料,有很多资料是在…

随笔之二百零三: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赵忠心

12月 6日,我收到学苑出版社编辑的来信。

我的由四本书组成的一个套书获准在他们社出版。

一、《中国好父亲》 19万字

二、《外国好父亲》 19万字

三、《中国好母亲》 15万字

四、《外国好母亲》 15万字

四本书,总共 68万字。

我的这套书记述的不是普通人。是中国和外国在事业上有突出成就,闻名遐迩的名人。介绍的是他们在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培养教育下,成长发展的经历。实际上,是介绍这些中外名人的父亲或母亲培养教育他们成功的经验。其中,也有一些是名人培养自己子女的成功经验。

这些名人包括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等。

我的一位年轻朋友在网上阅读了我的这篇博文后很惊讶,打电话问我:

“赵先生,您真是个写书的快手啊!您都快八十岁了,怎么,一下子还能推出将近七十万字的套书啊?就像变戏法儿似的,您可真神啊!就连我们年轻人都望尘莫及呀!能不能给我们年轻人介绍一下经验呀?”

我对他说,不是我写得快,不是我神。也不是我会变什么戏法儿。你们都知道,你们的赵老师,并不是个聪明人,只是比较的勤奋,能够吃苦。我的书,都是我艰苦奋斗的成果。

我一下子能够写出四本书,将近七十万字,不是靠“变戏法”变出来的。这些资料,是我靠几十年铢积寸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集腋成裘。

著书立说是个辛苦活儿。尤其是写这人物传记类的书,首先要求要真实、可靠、可信,不能胡编乱造。

写别的书,一拍脑袋就可以编写出来。撰写这类书,你得掌握丰富、翔实、确凿的资料。没有资料,就等于是“无米之炊”。再巧的家庭主妇,也不可能做“无米之炊”。你不能信口雌黄,胡编乱造。

而这方面的资料,现成的很少,大都散见于古今中外各种人物传记之中,你得像大海捞针那样去苦苦搜寻,一点儿一点儿地积累。

要说我有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如饥似渴、不辞辛苦地多读书,边读书,边思考。不仅要多读书,多思考,而且,读书时还要手勤,注意随手积累资料。当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水到渠成,那书便自然而成。别无他哉。

我的这套书,中国“好父亲” 70位,外国“好父亲” 70位;中国“好母亲” 57位,外国“好母亲” 50位。中外“好父亲” 140位,中外“好母亲” 107位。总共二百多位。

这二百多位名人父亲或母亲培养教育子女的资料,都来源于人物传记。这四本书,是我阅读了大量中外名人传记,经过多年收集大量的资料,反复思考,精心整理而成的。

人物传记,一般是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的,称之为“自传”。传记从文体上分,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我所阅读的人物传记,既有他人的记述,也有主人公自述的自传。一般我是阅读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这类传记的可靠性、可信度是比较高的,适用于做理论研究。

我的书中所记述的名人,没有一位是一夜成名的,也没有一位是昙花一现的。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他们成长、发展、成名的过程都是比较曲折、复杂的。因此,这些名人的传记都是文字很长很长的,一般都是几十万字。

阅读数百人的传记,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收集、整理他们的有关材料也不会是轻而易举,三五天就能完工的事。

从事理论研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必须要下苦功夫,下笨功夫。投机取巧不成的。自作聪明,投机取巧,迟早会败露,那是一件很丢人现眼的丑事。

收集资料,是要有目的性,是为了应用。但也不要太功利性了,不能只为眼前的需要。不要以为现在不需要,就舍弃,不收集。现在用不着,将来可能用得着,今年用不着,可能十年以后用得着。不随时随地地收集资料,等到需要的时候,“急来抱佛脚”,是无济于事的。

几十年来,我都是随时随地收集资料。我要出版的这四本的套书中的资料,有很多资料是在几十年前收集的。

几十年前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脑。我积累资料,都是靠钻图书馆,一笔一笔地抄录。我手抄的资料,摞起来,足足有两三尺高。我右手的中指第一个关节,生生磨出了蚕豆那么大的一个茧子,开始使用电脑以后好几年才渐渐褪去。

1992年,我开始招收家庭教育方向研究生。学生一入学,我就让学生看我积累的资料,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

收集资料是个漫长的过程,要下慢功夫。只要资料准备得充分,动手撰写图书,就是一个比较快的过程了。

1997年,我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家庭教育丛书”。这套书共六部:《古今父范》、《古今母仪》、《古今名人教子家书》、《古今名人教子诗词》、《古今家教文萃》、《中国家训名篇》。总共一百三十万字。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电脑,这一百三十万字,都是我一笔一笔地写出来的。写这六部书,我用了整整两年时间,七百多天。而收集资料,我大约花费了十二年的时间。

回顾我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两句成语——“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的过程。

这个成语,来源自宋代苏轼《杂说。送张琥》。

这是流传广泛的有名的励志格言,也是古人治学的经验总结。

我理解这句话意思是:通过广泛阅读(博观),尽量多地了解、掌握古今中外的人和事的相关资料,通过筛选,把其中有使用价值的部分收集起来(约取);通过日积月累,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后(厚积),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地、恰当地、创造性地选择运用(薄发)。

没有“博观”,不可能有“约取”;没有“厚积”,也不会有“薄发”。

( 2019年 12月 15日星期日)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