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举兵从多个方向向巴基斯坦发起进攻。受到战略压制的巴军为了扭转战场局势,计划从西线打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击战,以重挫印军的锐气。但谁也没料到的是,信心十足的巴军在西线的朗格维尔战役中损失惨重,而装备尽显劣势的印军却获得了战役的最终胜利。
战役开始于1971年的12月3日,巴军在西线集结了规模庞大的机械化部队。他们人员众多,装备着坦克、装甲车以及火炮。此次战役的矛头直指印度腹地四个城镇,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巴军装甲集群可以轻而易举的突破印军的防线,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赢得战役的胜利。但巴军忽略了西线战场上的地形劣势。此处多为沙漠,土地松软,根本不适合地面装甲坦克前进。因此,巴军的行军速度非常的缓慢,而此前的军事计划也受到了影响。
在12月5日凌晨,巴军先头部队抵达前线。这支部队有约3000多名士兵,装备着55辆坦克。而在前线防守的印军仅有一个步兵连,人数在120名左右,武器有轻重机枪、迫击炮以及无后坐力炮,并没有配备应对巴军装甲集群的反坦克武器。在这种情况下,巴军先头部队的指挥官认为自身优势很大,没有等待后续部队便并下令巴军坦克群杀向印军。
印军步兵连堪萨普里少校沉重应对,将连队所有的武器与人员集中在一起,对巴军坦克群发动了猛烈的反击。在第一次战斗中,印军利用手中的武器摧毁了巴军2辆坦克,击毙击伤了数百名巴方士兵,成功的击退了巴军坦克群的进攻。在巴军休整之际,印军紧急呼叫了空军的支援,两架“猎人”式战斗机很快飞到了前线。
“猎人”式战斗机装备4门30毫米Aden转膛炮,此外还可携带一定数量的反坦克火箭弹。这两架战斗机参战后,战场形势发生了逆转,巴军的地面坦克群犹如案板上待宰的羔羊,数十辆坦克被印军炸毁,200多人在战斗中阵亡。随后印军派出了更多的战机参战,巴军原先计划在西线反击的军事计划彻底破产。
在战役后期,虽然巴军也派出了空军,但双方互有胜负,战场形势并没有发生转变。巴军在朗格维尔战役的失利向世人表明,制空权对于战争的胜负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谁掌握了制空权,谁就可以主导战争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