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南朝北伐都是困难重重。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较南方多,北方多战乱,少数民族骁勇善战,且多为骑兵,更是加大了北伐的难度。东晋100多年里曾多次北伐,但大部分均以失败告终,收效甚微。而到了东晋末年,刘裕领导的义熙北伐,却势如破竹,占领洛阳,攻陷长安,后秦灭亡。宋辛弃疾的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美的就是这次北伐。
义熙十三年(417)的冬天,刘裕率晋军浩浩荡荡地抵达长安,想稍作休整后经略关中。不料此时后方却传来了噩耗,留守建康的刘穆之病逝,以至于要自己亲自回去稳定朝政。可惜的是,刘裕这一走,统一的大业再无机会完成了。
刘裕离开长安时,仅留12岁的儿子刘义真以及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文武大臣共守长安。在后人看来,留守长安的人选,这或许是个错误的组合。沈田子与王镇恶多有矛盾不能相容,竟向刘裕进谗言:“王镇恶家在关中,不可信赖”。
然刘裕的回答竟然是:“钟会之所以不能成功作乱,就因为卫瓘呀。俗话说:“一只猛兽,不如一群狐狸。你们十几个人,怎么还怕王镇恶。”对于这点司马光严厉批评过,臣光曰:古人有言:“疑则勿任,任则勿疑。”裕既委镇恶以关中,而复与田子有后言,是斗之使为乱也。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土,得之艰难,失之造次,使丰、鄗之都复输寇手。荀子曰:“兼并易能也,坚凝之难。”信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果不其然刘裕走后,沈田子谋杀了王镇恶,随后王修又杀沈田子,不料刘义真又听信谗言而复杀王修。关中名将自相残杀,乱了长安城,刘裕只好命令刘义真撤出长安,并派得力干将朱龄石等接应。最终还是便宜了胡夏国,使得赫连勃勃轻取长安,只剩刘义真侥幸逃生,刘裕千辛万苦打下的北方据点毁于一旦。到此,关中失守,刘裕北伐计划中断,终至统一无望,直到到刘裕病逝也未重启北伐之事。
刘裕率晋军北伐,势如破竹,如以关中为跳板,统一大业未必无法实现。而长安内乱致使关中失守,刘裕停止北伐,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一、心腹刘穆之猝然逝世,京口集团内部发生力量变动。
刘穆之自京口起兵以来就追随刘裕,为其出谋划策,刘穆之之于刘裕正如萧何之于刘邦,他的逝去对刘裕的打击是巨大的。作为刘裕最倚重的谋臣,刘穆之在朝堂上是门阀士族与寒族权术斗争的焦点,正是因为刘穆之在后方建康经营,刘裕才能放心在前线北伐。如今刘穆之猝然离世,朝中就没有士族和寒族间周旋的能臣,使得这个后方成为了极其不安定的因素。
加之京口集团内部并不像其他夺权集团一般团结,京口集团过分强大的力量也让他十分不安,意识到后方根基不稳的事实,此时刘裕怎能放心的在前线北伐。刘穆之离世,建康出现统治危机,缺乏政治保障,刘裕不得不停止北伐,重返建康夺权稳定局势。
二、长安内乱,关中大将自相残杀,赫连勃勃轻取长安,刘裕军元气大伤。
刘裕的一个错误决策,让多有矛盾的沈田子与王镇恶留守长安,刘裕有意的这样制衡安排,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糟糕后果。留守长安的大将,互不信任,自相残杀,便宜了赫连勃勃。从长安内乱中,王镇恶、沈田子、王修等大将先后被杀;到后来赫连勃勃攻陷长安,朱龄石、朱超石、蒯恩、傅弘之等人悉数阵亡、被杀。刘裕手下一等一的将领们的逝去,对刘裕军无疑是重大打击,刘裕损失了长安是小事,损失了这些栋梁之才才是大事。这成为了后来刘义隆多次北伐均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这些将领们还在,以刘义隆多年的休养生息之下的国力,北伐未必没有机会成功。
三、政治目的已部分达成,北方势力日益强大。
长安内乱后,关中丢失,北伐失败,但潼关以东、黄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汉水上游的大片地区,为刘裕据有,北伐并非没有收获。再则刘裕北伐的目的既是收复故土也是积攒声望,虽然故土尚且未收复,但此次北伐极大的增加了刘裕的个人威望,提高了朝中与其他势力竞争的筹码。
北方势力的强势崛起,无疑是刘裕北伐的巨大阻碍,当时东晋的实力来说,或能守关中,但难以吞并北魏拓跋氏。随着南北朝政治军事差异的日益增加,南朝无力改变军事上的劣势地位,北伐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刘裕只好趁着北伐取得的巨大威望,顺利夺权称帝,建立刘宋。这样看来,笔者认为刘裕当时或许无力经营北方,只能攘外先安内,可惜的是之后再无机会进行北伐。《宋略·总论》记载:刘裕曾计划在永初三年(422)出征北魏,结果永初三年五月刘裕病卒,北伐取消。刘裕的宏图伟业,统一河山的大业,再无机会实现,此后刘家把未来的重心放在内部整顿,而非北伐统一大业。
刘裕,气吞万里如虎,却终敌不过,滚滚而来的历史浪潮,一个人的命运,终是属于那段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