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60一斤的草莓,宝妈舍得买,孩子却舍不得给妈妈吃,是孩子自私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55
导读

上面我们说了孩子的“物权敏感期”,虽然“自私”是正常的年龄特色,但是父母还是要慢慢引导孩子去分享,懂得分享的孩子在人际相处时会更有分寸和技巧。 不过在教育孩子分享的时候,父母要注意不要企图让…

文|福林妈咪

孩子喜欢吃草莓,冬天草莓虽然贵,偶尔给孩子买一次也不过分。

但是有个宝妈遇到一件特别纠结的事情:

在超市给孩子买了草莓,价格也不便宜,60多一斤,宝妈开玩笑的说:“把这几个大个儿的草莓留给爸爸妈妈吃好不好?”

结果4岁女儿直接拒绝说:“不行,这是我的”。

在超市给孩子买了草莓,价格也不便宜,60多一斤,宝妈开玩笑的说:“把这几个大个儿的草莓留给爸爸妈妈吃好不好?”

结果4岁女儿直接拒绝说:“不行,这是我的”。

这让宝妈心里还挺难受的:自己一直在为孩子付出,自己花钱给女儿买的草莓,女儿居然拒绝的这么干脆,是不是平时的教育没做好呢?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

1、孩子正处于“物权敏感期”

孩子在1—4岁,会出现物权敏感期,对自己的东西看的格外严实。

孩子在吃一个包子,宝妈从旁边咬一口,孩子就会大哭大闹。

不过父母不要焦虑孩子的自私,这只是年龄特点。

2、孩子比较“自我”

孩子习惯了“以我最尊”的生活。

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管是谁,都要以孩子为中心、以孩子为重,这慢慢的就会让孩子认为:别人必须满足我。

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

3、父母跟孩子对话有问题

还有就是父母让孩子分享的时候,对话有问题。

“把这几个大个儿的给爸爸妈妈好不好?”

本来孩子没有分享的概念,父母一上来还是个“大招儿”,孩子就更加抵触了。

对于孩子分享,特别是跟亲人的分享教育,父母该如何做呢?

1、跟孩子有更好的亲密关系

父母要跟孩子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这样孩子才能跟父母分享自己的食物,或者其他的玩具、心事等。

如果亲子关系比较冷淡,孩子很难去给父母分享。

怎么跟孩子培养亲密的关系呢?

除了高质量的陪伴,跟孩子多互动玩耍之后,还要尊重孩子作为人的自尊和敏感,能够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这样孩子才愿意跟父母靠的更亲近一些。

2、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父母日常中可以给孩子做好榜样。

比如说家里买了草莓,父母不要说:“为了宝宝买了草莓/给宝宝买了草莓”,而是应该说“家里买了草莓,宝宝几颗、妈妈几颗、爸爸几颗,不过爸爸妈妈爱宝宝,所以就多给宝宝几颗”。

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给孩子打好榜样。

3、从日常小事慢慢培养

上面我们说了孩子的“物权敏感期”,虽然“自私”是正常的年龄特色,但是父母还是要慢慢引导孩子去分享,懂得分享的孩子在人际相处时会更有分寸和技巧。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教起:

比如说李玫瑾教授说过一个例子:

家里吃橘子,妈妈给宝宝一瓣橘子,跟他说:“平时奶奶对你好不好?”

孩子点点头,妈妈又说“那着瓣橘子,宝宝是不是应该给奶奶吃?”

孩子跑去给奶奶。

然后宝妈再依次跟孩子说爷爷、爸爸和妈妈,到最后说“宝宝真乖,这半个橘子都给宝宝”。

家里吃橘子,妈妈给宝宝一瓣橘子,跟他说:“平时奶奶对你好不好?”

孩子点点头,妈妈又说“那着瓣橘子,宝宝是不是应该给奶奶吃?”

孩子跑去给奶奶。

然后宝妈再依次跟孩子说爷爷、爸爸和妈妈,到最后说“宝宝真乖,这半个橘子都给宝宝”。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懂的抓住小事去教育孩子,这样孩子才能顺利度过“物权敏感期”,才能懂得该怎样分享。

不过在教育孩子分享的时候,父母要注意不要企图让孩子“一下子懂得分享”,父母要懂孩子的发展和需求,这样才能在接受孩子“自私”的基础上,慢慢教会孩子要跟别人分享。

不过父母不要用语言或行为强制性的让孩子分享,不然不仅会伤害到孩子“物权归属意识”,还会让孩子感受到自身被深深伤害到的痛苦。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