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皇权争夺下的谣言,两位帝王都被怀疑是野种,得位不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66
导读

其中关于越南阮朝皇位继承就曾是越南史学界的热点,因为越南历史曾有两次被人质疑的皇位更迭事件,涉及阮朝历史上著名的嗣德帝和末代皇帝保大。 当时时刻准备入侵越南的法国利用传教士监视越南阮朝,在越法国传教士…

虽然越南末代王朝已经灭亡了数十年,但阮朝的历史还是反复被越南史学界研究。其中关于越南阮朝皇位继承就曾是越南史学界的热点,因为越南历史曾有两次被人质疑的皇位更迭事件,涉及阮朝历史上著名的嗣德帝和末代皇帝保大。

嗣德帝以皇次子身份登基,皇兄不服造反

明命帝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将皇位传给了皇长子阮福绵宗,也就是后来的绍治帝,绍治帝在位时间只有短短七年。当时皇储人选绍治帝没有遵循皇长子继承制,而是传位给了皇次子阮福洪任(嗣德帝),并给阮福洪任安排了几个顾命大臣。

嗣德帝母亲并非皇后,而且嗣德帝也不是长子。导致当时的舆论引发了这样的信息,传闻嗣德帝是顾命大臣张登桂和嗣德生母范氏姮的私生子,所以当时绍治朝的大臣张登桂拥立嗣德帝登基。

当时时刻准备入侵越南的法国利用传教士监视越南阮朝,在越法国传教士曾致函巴黎外方传教会报告这次阮朝皇位更迭,信中表示“绍治帝长子阮福洪保已经成人,按道理应该是他登基为帝,但是由于阮福洪保和张登桂不和,于是张登桂通过阴谋手段使得绍治次子登基”。

嗣德帝登基,其兄阮福洪保一直不服,曾三番两次准备拥兵推翻嗣德,还曾寻求外国人帮助,不过最终事情败露,阮福洪保一家被废为庶人,失去皇族身份,阮福洪保最终自杀。而阮福洪保的儿子丁导多年后不服,趁嗣德修皇陵民工怨气颇深时造反。

当时嗣德帝调动上万的军士和民工为自己修筑皇陵,由于工程辛苦,军士们和民工心中怨恨,丁导趁机传唱:“万年是何年,城筑士兵骨,壕挖人民血”,挑动兵变。丁导与段有征等在嗣德十九年丙寅年(1866年)八月初八攻打顺化皇宫,准备杀嗣德帝,最终嗣德帝镇压下去,丁导和阮福洪保所有的子孙都被嗣德帝绞杀。

嗣德帝的皇宫

嗣德帝与阮福洪保一方皇位争夺长达20年之久,期间阮福洪保及其后代就曾散步言论,指出嗣德帝是张登桂的儿子,而绍治帝和范氏姮亲生儿子是张登桂的儿子张光憻,指张光憻和嗣德帝出生时张登桂狸猫换太子。比指出嗣德登基后张登桂一族殊荣倍至,张登桂成为太师郡公,张光憻成嗣德重臣,就是因为张登桂是嗣德帝亲生父亲。

不过历史真相如何,到目前为止这个谜底依然没有揭开,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只是皇权斗争的一个谣言。

末代皇帝保大被皇室王公指称是野种

嗣德帝之后,阮朝完全沦为了法国傀儡,皇位的更迭都需要法国人的同意。其中同庆和启定帝父子是法国人扶持的最为顺服的帝王。

启定帝是同庆帝的长子,同庆在位三年多去世,启定当时年幼,法国人扶持同庆帝皇兄之子为帝,历史上的成泰帝。成泰帝不服法人被法国废除,成泰之子登基为维新帝,维新效仿其父反抗法国,最终这对爱国皇帝被放逐法国在非洲殖民地留尼旺。此时启定帝已经年长,被法国人扶持登基为帝,丙辰年(1916)四月十七日匆忙即位,为阮朝第十二代君主。

启定帝一生对女性没有兴趣,虽然册封皇贵妃和众多妃嫔,但是其一生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越南的末代皇帝保大。启定帝在成泰被废后已经23岁,原本可以登基,但是由于没有后代被阮朝宗室否定。之后启定帝在1912年生下保大,由于启定长期不生育,保大的出生可以说当时的大事,坊间就谣传这是御膳房厨子儿子,由于启定无法生育,他受不了流言蜚语,就去借种,不过这个事情随着后来启定登基,被禁止传播。

启定十年(1925年),启定帝身染重病。一些皇室宗亲(为首的是阮朝废帝协和帝之子任御前护驾的阮福宝卓)为了不让还是皇太子的保大登基,将早年传闻保大不是启定亲生儿子的事情传播开来。当时阮福宝卓潜行前往南圻西贡,打算联络报社刊登这类消息让法国人改变皇位继承人,此事后经中圻钦使博稽向阮廷通报、柴棍廉访衙核实是阮福宝卓所为。嘴周阮福宝卓被阮朝三法司判斩监候,发堡监配,剥夺全部官职,削去尊籍、爵位,改从母姓为段卓。

《大南实录正编第七纪》 卷十曾对此有载:启定十年六月,逮系内臣武护驾宝卓于狱

对于保大非启定亲生的传闻,后世学者从遗传学曾研究,对比两人照片遗传特征最强的颧骨和下颚的确让人有所怀疑。不过这个传闻也始终没有得到证实。

总之,阮朝时期是越南最后的封建时期。封建皇权的争夺十分激烈,围绕嫡长子继承者和皇室纯正血统的传闻非常多,而上述传闻或许就只是皇权斗争的产物。

参考资料:《越南史略》、《大南实录》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