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月亮,有这本就够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17
导读

这本书收录了近百张来自NASA、英国天文协会等官方机构的图像、珍稀典籍、博物馆馆藏插图及难得一见的摄影图像,你将看到在月球的观测历史长河中,伽利略、朗格伦、赫歇尔、威尔金斯等个人观测者、绘图师、地质学家…

如果天体界也有网红,那月球应该是祖师奶奶级别的。

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文明刚萌芽的时候,月亮就吸引了人类的注意力,成功地登上了各国神话传说榜单的头版头条: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的月之女神塞勒涅和卢娜,她们在各自的神话系统中的地位仅次于太阳神赫利俄斯和索尔;中国神话中认为月球正面居住着嫦娥和吴刚……

20世纪的60年代末开始,太空竞赛拉开帷幕,大量的探月航天器探测月球,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达到了第一个高峰。1959年10月,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探测器首次成功拍到月球背面的照片;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登陆月球;1994年,克莱芒蒂娜号探测器发现月球的风化层中可能存在水分子,这提醒我们月球可能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的彻彻底底的干旱世界……

然而,此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国都很少再探月了。是人们对月球的兴趣减弱了吗?难道月球并没有那么重要吗?

人们对月球的热情在近年出现了逆转,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月球重新产生了强大的兴趣,中国也成为探月的新成员,重返月球的热潮正在掀起。欧洲空间局提出了建设月球村的计划;NASA(美国宇航局)重新考虑将月球作为未来的载人飞行目的地;中国早已经启动了探月工程,截至目前,已经发射了四颗探月卫星……

这些都证明了:作为地球的唯一天然伴侣,月球的魅力是永恒的。对于公众来说,月球似乎是一个充满坑洞的荒地。但其实,月球的多样性让科学家充满着好奇和兴奋。

你的生活离不开月球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古诗和各种文学小说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对月抒怀的词句。长久以来,月亮在人类的历史上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是人类各种需求、欲望、期盼、恐惧和迷思的投射。月亮的存在不仅为夜行的人们带来光明,帮助他们驱散黑夜的危险和由此带来的恐惧,还寄托了人们的思念、忧愁等情愫。更重要的是,规律的周期性月相变化及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是我们的祖先用于测量时间和安排生活的最早的手段之一。

你的未来少不了月球

随着探索月球的科学形式和方向发生转变,人们对月球的了解逐渐深入。在过去十年中,我们了解到月球上有水和冰。而月球上的某些陨石坑,太阳从未照射到,位于这些地方的冷冻水仍然保持完好。一旦我们有水,就可以做氧气,并且可以将它们分解成其他的组成元素,供人类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冰可以转化为氧气和氢气。氧气是人类生命所需的补充液体的来源,供人类呼吸,氢气可以供源。未来月球上的水资源除了可能被开发成饮用水之外,还能够通过分离氢和氧元素用作火箭燃料,可以将月球变成一个燃料仓库,用于进入火星或其他太空的任务。

当然,如果你觉得以上这些知识还不够,想最大限度的认识月球,可以读读这本意义重大的著作——《月球全书》,在重返月球的热潮掀起的时代,它及时地解读了月亮与人类和所有地球生物的复杂关系和息息相关的未来。

展现月亮的丰富意涵,打开你的眼界

这本书收录了近百张来自NASA、英国天文协会等官方机构的图像、珍稀典籍、博物馆馆藏插图及难得一见的摄影图像,你将看到在月球的观测历史长河中,伽利略、朗格伦、赫歇尔、威尔金斯等个人观测者、绘图师、地质学家、理论学家以及探测器是如何在月球科学这幅锦绣长卷中各自编织出自己独特的一针一线的:

伽利略于 1609 年绘制的月球图像,这是人类第一次借助望远镜看到真实的月球表面。

朗格伦于 1645 年绘制的月球地图

著名的“1835 月球骗局”,来自 1835 年纽约《太阳报》的插图

1959年10月,月球3号探测器传回的月球背面照片

伪彩色高程模型显示了月球正面(左)和背面(右)的相对高程起伏

解读月亮与人类的复杂关系和息息相关的未来

从古典时期到太空时代的月球探索,从NASA的阿波罗计划到中国的探月工程,带你探寻从古典时期到太空时代人类对月球认知的发展历程。

月球,是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第一步,是38万公里之外人类的未来。

英国天文协会前主席 & NASA联袂巨献

比尔·莱瑟巴罗:前英国天文协会主席、英国最顶尖的老牌名校之一谢菲尔德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现任月球分部主任。他参与创作和编辑的图书达数十册。201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他的名字给小行星95852命名。

大开本硬精装 × 独特压凹工艺,深度体验月球漫步

封面触感膜,独特的压凹工艺,呈现月球真实地貌

大开本硬精装,可180度摊开阅读

优质哑粉内文纸,四色全彩,印刷精细

编辑推荐

知识性:指引人类在太空时代未来的方向

月球的观测和研究是如何演变的?月球的未来会经历怎样的变化?人类未来可以否在月球生活?无论是业余的天文爱好者、专业的天文学家,还是对太空中离我们最近的邻居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把月球当做抬脚即达的踏板,去往更远目的地探索

专业性:专业大咖讲解月球的前世今生

探寻从古典时期到太空时代人类对月球认知的发展历程。你将看到在月球的观测历史长河中,伽利略、朗格伦、赫歇尔、威尔金斯等个人观测者、绘图师、地质学家、理论学家以及探测器是如何在月球科学这幅锦绣长卷中各自编织出自己独特的一针一线的

珍贵性 & 实用性:全面掌握观测月球乃至宇宙的实战指南

收录近百张来自NASA、英国天文协会等权威机构、珍稀典籍、博物馆藏插图以及难得一见的摄影图像,打开你的眼界,更是实战观测必备手册

趣味性:结合科学家的知识和艺术家历史学家的天赋

从古代的神秘想象到现代的科学论证,从中世纪的图画到哈勃的高清图像,这是一场知识与视觉的华丽烧脑碰撞。作者带领我们从科学、文化和艺术等各个角度来看月亮,融合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全方位展现月亮的丰富意涵

封面展示的月球北极区是世界各国未来建立月面基地的热门候选地点之一

月球北极区的照片,由伽利略号探测器的成像系统于1992年12月7日通过绿色滤镜拍摄的18张照片合成。图片来源:NASA/jp

译者简介

青年天文教师连线

国内领先的天文教育公益组织,囊括国内外优秀青年天文人资源,成员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并与美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多国天文科研机构合作,致力于连结青年天文人、中小学校与青少年,助力中国天文科普发展。译有《太空全书》《地球与太空II:太空传奇》《太阳全书》等天文科普精品图书。

本书译者

徐蒙:东京大学行星科学博士,现在高校从事行星科学研究。科普作家,《火星》《太空全书》合作译者。

王卓骁:清华大学天体物理在读博士,译作有《引力之吻》。

李镇业:国家天文台在读硕士。

媒体评论

这本书详细描述了月亮和人类的关系,极具可读性。

——BBC《夜空》(BBC Sky at Night Magazine,英国销售量最大的天文杂志)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清晰明了的科普图书,是科学写作的最佳范例。强烈推荐。

——权威期刊《选择》(Choice,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出版物,在大学图书馆界中具有很高的声望,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图书馆员、教师和采购决策者进行馆藏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工具。 )

莱瑟巴罗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行星观察者和研究者。这本书反映了他对月球科学发展的深刻理解,是所有月球观察者的必备品。

——马丁·莫伯利(MartinMobberley),前英国天文协会主席

天文学对太阳系了解得越多,这些无生命的世界就变得越迷人。从各方面来说,月球都是我们所有天体邻居中最熟悉的,然而,正如莱瑟巴罗在这本精美插图的新书中所阐明的那样,月球仍然充满着惊喜。《月亮全书》是一本神奇的科幻书,莱瑟巴罗用充满活力的叙述带领读者经历了人类对月球好奇的各个阶段,包括对这一天空中发光物体究竟是什么的初步了解,并展示科学技术在看清隔壁邻居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史蒂夫·多诺霍,《基督教科学箴言报》(Steve Donoghue,ChristianScience Monitor ,美国尤负盛名的国际性日报)

这是一本关于月球的历史以及如何观测月球的精彩图书,提供了大量关于如何观测月球以及如何理解月球特征复杂性的建议。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任何水平的月球观测爱好者。

——罗伯特·加芬克尔(RobertA. Garfinkle),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专家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购买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