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青葱事深深母校情张桂云倾情讲述东平四中的老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70
导读

排练结束后,细心的老师害怕我因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而想不开,饭都没顾上吃就到处找我,找到我后第一句话就是检讨自己排练时态度不好,然后又给我讲解了集体精神(现在应该统称为团队精神了)的重要性。李老师的宿舍和…

从泰山脚下的泰安市往西南方向行60公里,可走进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发源地—山东省东平县。在东平县与肥城县接壤的地域,是这个县的接山乡。在接山乡的接山村上有一所在当地非常有名气的中学,她就是我的母校—东平四中。

13岁至16岁的青葱岁月,我在这里从少儿成长为青年。四十多年过去了,在学校经历过的一些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记得初入校时,我还是一个从没有离开过家的孩子。在东平四中高中三级300多个学生中,我是年龄最小的一个,没有同龄人加上家庭比较贫困,多少有一点儿自卑和胆怯心理。

难忘老师如父母一般的辛勤培育,难忘师哥师姐们亲兄妹一般的帮助和照顾,让我以一个优等生的姿态从母校毕业。

因为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年龄小,父亲又是参加过抗战的带病回乡复员军人,常年生病经常住院,我的现状是头顶红色荣誉光环经济却极度困乏。每个学期我都是被救助的对象。减免学杂费、补助生活费的名单里从来都少不了我。可以说高中段的学习,我是没有交费就完成了学业,至今想起来我都非常感动。感恩同学们在助学金评选时积极为我投票,我一直都是被全票通过。也从心里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学校领导及时把助学金和生活补助金发放到我的手中。

我们学校的风景非常优美。她坐落在接山村的西部山坡上,坐北朝南,空气清新环境安静。 那时候学校的教室全是平房,一共两列。我们高三级六班在最前排最西边靠进篮球场的地方。班级里的课桌是木头的,开始没有抽屉,一年多以后更换成了带抽屉的课桌。我们的座位不是椅子,是长条板凳。教室的前面和西面是光秃秃的空地。

入校后几个月,老师带领我们把两片空地栽上了白杨,毕业时白杨已经是半成材的大树。

时隔40多年,我们亲手栽的白杨树还在吗?如果在的话,它们也应该和我们一样即将步入老年。也许它们已经作为栋梁之材,在祖国各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的第一任班主任是刘尚玲老师。

刘老师中等身材,黑黑的皮肤,大大的眼睛。我记忆最深的是刘老师的眼睛,因为他的眼睛不但外形酷似我的父亲,目光里的内涵也如同我父亲一般严慈。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刘老师面前很敢说话。因此还让刘老师伤了一次心。那是一次大合唱的文艺汇演各班排练节目。我们三级六班合唱道具是拿红宝书。刘老师安排我们把32开的《毛泽东选集》放在胸前,而只有13岁的我却觉得那样有点儿土气,仰仗着刘老师平时对我比较和善,我又是文艺委员,当着全班60多个同学的面就顶撞了刘老师。坚持拿64开的《毛主席语录》,不然就不参加演出了。

我第一次看到了刘老师的严厉,瞪着愤怒的大眼睛大声喊着:“一切行动听指挥!归队!”我害怕了,乖乖的归了队。但是却耍小孩子脾气哭起鼻子来。

排练结束后,细心的老师害怕我因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而想不开,饭都没顾上吃就到处找我,找到我后第一句话就是检讨自己排练时态度不好,然后又给我讲解了集体精神(现在应该统称为团队精神了)的重要性。我虽然口服心服了,但是就是碍着面子连句道歉的话也没有说,老师出门的时候也没送。师姐井庆英代我送老师出门后回来就批评我脾气太大了,连个谢谢的话都没给老师说。

等我步入社会后渐渐体会到,我用小孩子的蛮横对待老师,老师应该有多么伤心?如今刘老师应该是80多岁的老人了,不知是否安康?我欠老师那一声谢谢还能呈上吗?

师姐井庆英,是我高中时代又一个需要报恩的人。因为父亲经常住院,住院后我就要请假去伺候,师姐就成了我的通讯员和杂务工。每天拿着听课做的笔记和老师布置的作业往医院跑,等着我做完作业再拿回学校交作业。好在我和姐如今都在泰安,每年可以见上几次面,见了面总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儿,也少不了谈论咱们的校友。

回忆在东平四中那段生活,最让我感到自豪和幸福的是,我曾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队员。我们的宣传队名声在外。领导这个宣传队的是教我们音乐的李聚田老师。李老师有很深的音乐造诣,我们宣传队在当地之所以这么有名,与李老师的才华是分不开的。因为我们的节目除了学演样板戏外,大部分是自编自演。李老师是编剧也是导演,还是乐队的总指挥。李老师的宿舍和办公室也就成了我们这些学生随便可以进出的课堂。

因为我从小爱好文艺,每年都会被抽调到参加县里汇演的小分队里演节目。在没有考上高中以前,就对东平四中的文艺宣传队有所了解,李老师那时就是我们当地的文艺大腕。

加入东平四中的宣传队,并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参加,要经过推荐和考试的。我是同班同学高学珍帮我报的名,考试也是高学珍领我去的。当时由于我年龄小还没长成个,穿的上衣又是本村学友井绪英送我的一件灰色涤卡中山装,又肥又大,显得我又矮又胖。进了学校宣传队的门,李老师看了我一眼就说唱一首歌吧。我选了一首《我爱北京天安门》,没唱完李老师就说不用唱了,回去等通知。我想自己应该不会选上了,心情忐忑地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课外活动通知我去宣传队的时候我还以为自己是听错了。

进了宣传队的大门,我学什么都非常努力。排演京剧《沙家浜》时,老师选了我演卫生员小凌,其中有一个下场时边走边和沙奶奶说话的动作,受到老师的好评。我也为这次被表扬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无论学唱还是学动作我都掌握得很快。

“严师出高徒“,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李老师对我们这些队员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有时为了一个动作会反复重来。

记的排演《沙家浜》时,扮演沙奶奶的学姐周吉英为了那一段唱腔无数次被李老师说哭过。扮演郭建光的于同学也被训得面红耳赤。演唱《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唱腔选段的赵永芹同学和我同班,每次排练完他都是飞也似的第一个冲出宣传队的排练场,跑步回到班里。在路上超过我时还会莫名其妙地给我扮个鬼脸。我想这大概是在缓解自己的压力吧?

正是因为李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我们每次去县城汇演都会获奖而归。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一转眼我们这些当年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们,如今都已经年过花甲。经过岁月的陶冶和生活的洗礼,多少红尘往事都已经淡忘。唯独老师们的恩情和同学间的友情潜藏在心间。高兴时它是一曲轻音乐,郁闷时它像一枚欢乐果,如影随行的陪伴着我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感谢我尊敬的母校,感谢我尊敬的学哥学姐们!祝福母校的未来更加辉煌!祝福老师、学友们的事业和生活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张桂云 笔名 慈云祥(水云间) 东平四中高中三级六班学生,医务工作者,高中毕业后先回本村务农,曾任团支书和党支部副书记。改革招生制度后考入泰安卫校。自2005年起有诗歌、散文、书评、小说, 分别发表于《齐鲁晚报》《天池小小说》杂志《中华文学》《天水日报》《井冈文学》《山东散文》等报、刊。2019年 有作品入选《见证中国崛起》,获银奖,被授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作家文学成就荣誉。获得筑梦徽州2019文艺大典优秀散文三等奖。现居泰安。

(本文由作者和东平四中《母校情怀》编写组独家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特别感谢段振业先生的热心收征与精心编撰。 祝东平四中——现东平县接山镇中学新老校友夏日安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