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四月,北征的明军在凤翔汇合,准备攻打李思齐时,残元的宰相也速带兵袭扰北平,朱元璋指示常遇春率军前往北平,迎击元军。同时命令李文忠赶往北平,配合常遇春。
李文忠此时的职位是浙东行省的右丞相,此前率军从浙江进入福建作战。朱元璋的晚辈很少,只有一个侄子朱文正和一个外甥李文忠,朱文正被朱元璋彻底废掉之后,李文忠成为惟一可以倚重的亲人,所以朱元璋对他刻意栽培。
明军当中将星云集,功劳超过李文忠的人很多,奈何没有他这样的出身,所以北上充当常遇春助手的只能是李文忠。
常遇春和李文忠从北平出发,带领一万骑兵、八万步兵向开平进军。这九万人马之中,估计也有相当部分是李文忠带来的。
简单介绍一下开平这个地方。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建造了开平府,把它做为上都,位置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到了元武宗时代,在旺兀察都建立另一座行宫,定为中都,位置在今天河北的张北县境内,也就是开平的西南、北平的西北方向。
当初,元顺帝逃出元大都之后,最先奔往了中都,以后又转到了上都开平这里。
常遇春率领明军一路挺进,先后在锦川、全宁、大兴州等地击败元军,径直扑向开平。丞相也速逃走,开平那边早已经得到消息,元顺帝匆匆逃走。六月,明军进入开平,向北追击几百里,但大漠茫茫,根本找不见元顺帝的踪影。
多年以来,徐达、常遇春和他们的将士一直在长江流域作战,他们向东进军、向南进军,一路打到海边,也就是打到头了,可以彻底放心了。现在他们向北、向西进军,感觉就不一样,辽阔的大漠、群山似乎无边无际,你就是有百万大军,投入到这广阔的地域当中,也显得微不足道。这样的对比,对他们的触动相当大。
洪武元年六月,徐达前往开封与朱元璋相会,一起讨论北征的策略,当时徐达就表示担心,如果元军向北奔逃,将来总是祸患,应该派兵追击元军,彻底剿灭,以免后患。徐达的这种顾虑还是很有远见的。
朱元璋却认为不必追击,如果元军气数已尽,他们迟早会自我灭亡。明军只要把他们赶出边塞,然后固守边疆,防备他们的侵扰就可以了。所以当初元顺帝逃出元大都之后,明军并没有全力追击,不久就转向西北作战。
朱元璋的想法非常现实,拿下北平之后,山西、陕西等许多区域还有大量元军,明军没有能力对元顺帝穷追不舍,否则,很容易被山西、陕西的元军抄了后路。
从根本上看,朱元璋固守疆域的想法还是中国农民式的本能反应,就是赶走野兽,紧固自家的篱笆。朱元璋的谨慎、保守,符合他一贯的风格,也奠定了整个明朝的边防基调。
在当时,蒙古人入主中原一百多年,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其实面临一个大好的机会,如果他的思路、心胸能更开阔一些,应该可以用一种更好的方式,与蒙古人和解共处,就像两百多年后的清朝所做的那样。
果真如此,整个明朝的北方形势就要从容许多。
有点扯远了,我们再回头看看常遇春。
开平一战,明军俘获元军将士一万人,一万辆车,三千匹马和五万头牛。很快,明军凯旋,二十天之后,常遇春在返回途中病死在柳河川,地点在现在河北的赤城县。
朱元璋得到常遇春的死讯,顺理成章地让李文忠接替常遇春,统帅这一支北征军。如此一来,李文忠的地位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军中仅次于徐达。
八月,常遇春的灵柩运回到南京,朱元璋亲自祭奠,并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追封他为开平王,谥号忠武,将其安葬在钟山,赐给大量明器。
常遇春勇武善战,堪称战神,投奔朱元璋的时间稍晚,但很快获得器重。在打败陈友谅之后,朱元璋不再亲自出征,留在后方遥控指挥,制定大的战略,前线的战事交给徐达、常遇春,徐达负责统筹落实朱元璋的方略,并处理相关细节。而战场上的攻城掠地,都是常遇春的事了,这一点在北征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充分。
在北征之前,朱元璋曾经提醒常遇春不要轻战,并说,你身为大将,有时候却喜欢和无名小辈计较、争胜,这一点让我失望。
朱元璋善于识人、用人,认为常遇春太过争强好胜,而常遇春四十岁就早早丧命,原因恐怕也正在于此。
于左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