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的“透视挂”吸收光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89
导读

到了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尔霍夫提出的理论认为,夫郎和费线源于太阳大气中的元素,即太阳中发出白光的元素同时也特征性地产生了夫郎和费暗线,每一条线都特定对应着太阳大气中的某种元素…

物质能够发射光,也能吸收光。在天文学领域中,光的吸收现象相当普遍,例如由恒星发射的一束白光(连续波长的光)穿过气体或尘埃时就会发生吸收。对于一束白光来说其吸收特征与其光源几乎无关,只和光穿透的物质有关,这一性质奠定了吸收光谱法的基础。

在对一束穿过被测物的白光进行光谱分析时,科学家观察从短波长波不同波长的光,即“连续光谱”,连续光谱中缺失的颜色,也就是连续光谱上的“暗线”,这些暗线的位置(波长)就蕴含着被测物的信息。

光谱分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02年,当时一名英国的化学家威廉·海德·沃拉斯顿第一次记载了太阳光中存在的吸收光谱。当时沃拉斯顿发现太阳的连续光谱中有几条暗线,将光谱分割成了几段,然而这一奇怪的现象并未引起他的重视。

1814年,德国的眼镜师约瑟夫·冯·夫郎和费利用他发明的分光仪观察到了同样的暗线,并立即着手测量这些暗线的波长,记录下了574条太阳光中的暗带。这些暗线后来被称为“夫郎和费线”

到了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尔霍夫提出的理论认为,夫郎和费线源于太阳大气中的元素,即太阳中发出白光的元素同时也特征性地产生了夫郎和费暗线,每一条线都特定对应着太阳大气中的某种元素。

基尔霍夫将这种不连续光谱命名为“吸收光谱”,但当时他并没能研究出物质吸收特定波长光的原因。

186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巴蒂斯塔·多纳蒂突发奇想将观察光谱的分光镜装到天文望远镜上,并用这台改装仪器观测了接近当时已知的十五分之一的恒星,于三年后将这一庞大的观测数据公之于众。在实行计划的三年间他得到了各有专攻的数个天文爱好者的支持,包括英国的威廉·赫金斯,美国的刘易斯·莫里斯·卢瑟福还有意大利的安杰洛·萨奇。

然而就是这样一伙“二流队伍”,给光谱分析理论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他们首次将光的“发射”和“吸收”划分为两种现象。也就是说,发射光和吸收光分别包含着不同的信息。这一进展很快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认可,最终使得吸收光谱学从主流天文学中分离出来,变成了新的学科。尽管如此,吸收光的微观机理仍然是个谜。

这个谜团一直困扰人们直到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的研究进展从原子层面揭示了吸收光谱的秘密。玻尔建立的原子理论模型包含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这些电子占据着原子核周围的特定轨道。随着时间推移,电子会逐渐远离原子核,其携带的能量也越来越高。为了达到更高的轨道,电子必须获得与轨道相对应的能量。玻尔认为这些能量来源于某种形式的“光量子”,正如普朗克、爱因斯坦理论中的“量子”,也就是说这些“光子”带来了电子提升轨道所需的特定能量。这一过程就是光的吸收,由于不同元素、不同电子、不同轨道具有的能量千差万别,电子吸收的光子也千差万别,因此产生了特征吸收光谱。

这一发现很好地解释了恒星(如太阳)发射的白光(连续光)穿透低温的气体云时发生的吸收现象,也就是天文学家们观察到的“暗带”。正因为每种元素的电子具有特征性的轨道能量,所对应的光量子能量不同,而能量与波长相关,才出现了元素的特征波长吸收现象。

正因吸收光谱的特征性,通过吸收光谱法,我们可以在遥远的距离,仅仅通过测量吸收光谱,得知千万光年外一颗星球大气的元素组成,这就是现代天文学家的千里眼、“透视挂”。

参考资料

1.WJ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 120mm M256-astro-canada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