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斗英雄,个个都是铁打的汉子,但真正被称为“钢铁战士”的,还要数这位潘昌义。
潘昌义是重庆涪陵人,1951年参军入伍,成为志愿军第67军200师600团5连的一名战士,他的成名战,是1953年夏季攻势中的首洞南山攻坚战。
1953年5月,为了配合板门店谈判,志愿军向敌军发起了夏季攻势。潘昌义所在的团奉命向十字架山发起攻击,作为团里的特等机枪手,潘昌义的任务是掩护冲锋的战友。
十字架山,是南韩第8师21团据守的地方,被吹嘘为“铜墙铁壁”、“模范阵地”,光是明暗火力就有4层,堑壕与坑道环环相扣,发射点、掩蔽部星罗棋布,布满了整座山。
战斗发起后,我军冲锋人员没有摸清阵地的布防,一个接一个倒下,伤亡很大。这时,作为掩护的潘昌义等不及了,端着枪跃出战壕,提高射击位置,掩护战友继续向前冲。
然而,站起来的他,很快被敌人发现了火力点,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一块锋利的弹片,在他的右肩划开了一条长达14厘米、深5厘米的口子,顿时,鲜血往外喷涌。
当时,敌军的火力压得我军抬不起头,潘昌义顾不上包扎,机枪抵住肩膀继续射击。可是,机枪强大的后座力和震颤力,让潘昌义的血更快地往外流,没过一会儿,便因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
战友们都以为他牺牲了,但强烈的炮火在他身边爆炸,又把潘昌义震醒了。
此时的潘昌义,已经非常虚弱,但看到我军被敌军的火力压制时,竟然腾的一下站起来,端起机枪,右肩无法依托,就依托左肩继续射击。可是,他刚刚掩护队友前进了几十米,敌人的一发炮弹又在他身边爆炸,头部和脸部再次受伤,潘昌义顾不得擦脸上的血,仍然不停地射击。
敌人很快又发现了他,所有的子弹都集中过来,突然,他的左腿被3颗重机枪子弹贯穿,痛得再次昏迷过去。
可没过多久,潘昌义又被一发在不远处爆炸的炮弹震醒了。他再次坐起来,卫生员看见他还活着,急忙跑过来给他包扎,并叫担架准备往后送。
潘昌义吃力地推开卫生员,说:“大家都在战斗,我下去干啥!我还能爬,我还能打!”
就在这时,敌人不知什么时候从左侧坑道里钻了过来,开始向他们射击。潘昌义直接将卫生员推进了坑道,自己也滚了下去。此时,潘昌义的机枪已经散架了,没法用了,他身上只剩下了6颗手榴弹。
在扔第二颗手榴弹的时候,潘昌义的左手刚刚扬起来,就被一颗子弹击中,手榴弹掉在了地上,他又赶紧用右手捡起来,再扔过去。然后,潘昌义用右手和嘴,把剩下的手榴弹全部扔了出去,敌人不知道什么情况,赶紧退了下去。
此时,全身多处负重伤的潘昌义,再也坚持不住了,再次昏死过去。直到后续部队冲上来,将他抬到了后方医院,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这次战斗,潘昌义全身6处负重伤,4次昏迷,醒来后继续战斗,战友们都对他的钢铁精神惊叹不已,纷纷称赞他为“钢铁战士”、“硬骨头战士”,志愿军总部也为其记特等功,授予“二级英雄”荣誉称号。
潘昌义康复后不久,又参加了金城战役,一战歼敌112人,立一等功一次。
这次战役结束后不久,潘昌义作为志愿军英雄代表,和其他代表一同回国,受到了主席的亲自接见。
回到朝鲜后,潘昌义又受邀参加了朝鲜的国宴,金日成也听说了他的事迹,专门跟他亲切握手,称他为“钢铁战士”。
1957年,潘昌义响应号召,自愿回乡务农,于1995年病逝,享年58岁。
历史客栈作者: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