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不喜欢京剧,「偶像」却是梅兰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76
导读

丰子恺于1933年在上海家中购置了一台留声机,一开始买的多是西洋音乐的片子,后来因为西洋唱片价钱太贵,上海乐器店里供应的品种也有限,丰子恺便去选购中国人制的唱片。 战争结束后,回到上海的丰子恺,却时…

一开始,丰子恺是不喜欢京剧(平剧)的。

五四时期,打倒京剧的口号尘嚣而上,年少的丰子恺寻了文章来读,受到这股潮流的影响,从此便看不上京剧。

后来,偶然在回乡探亲时候,偶遇了穿着薄布大衫束腰衣服叼着甘蔗的中年男子。他大大咧咧地拿着旱烟进了茅厕,却是当晚夜戏中男扮女装的旦角,这一印象令丰子恺感到不快。

即便是之后友人领着他去看梅兰芳的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丰子恺也只记得现场嘈杂,一片混乱,听不清楚戏甚至看不清楚面貌,并无太多印象。

△梅兰芳京剧扮相

然而,对京剧的改观缘于一台留声机。

丰子恺于1933年在上海家中购置了一台留声机,一开始买的多是西洋音乐的片子,后来因为西洋唱片价钱太贵,上海乐器店里供应的品种也有限,丰子恺便去选购中国人制的唱片。

大多民间小调都不太符合他的胃口,昆曲片子也不多,这才选了七八张梅兰芳的青衣唱片。

久而久之,丰子恺已经听出了梅兰芳片中的人情滋味,对京剧明快的曲调渐生好感,青衣唱腔也拿捏得相当熟稔。每每播放这唱片的时候,邻里乡亲总会聚拢来一起听。

渐渐的,丰子恺不再选购西洋唱片而是专买京剧唱片。 这架留声机,也成了播放梅兰芳的专属留声机。

他意识到东西自成一派。 西洋音乐中所没有的格调元素,在京剧中却能以如此拟人化的姿态展现出来,使得表演者的人物形象能生动地跃然于倾听者的心间。

此时的丰子恺,对京剧的喜爱仅限于听。

△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手绘图

抗日战争爆发后,丰子恺举家迁往重庆沙坪坝,家中再次购置了一台留声机。因为当时的重庆还无法买到新唱片,一家人只得去旧货商店里面淘一捆又一捆的旧唱片。

听惯了梅兰芳的唱片,选购的唱片也大多以京剧为主。 甚至丰子恺家中的子女也因这般耳濡目染对京剧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丰子恺在涪陵旅居举办个人画展的时候,当地正好有一家京剧院。 丰子恺几个女儿都是戏迷,其中幼女丰一吟最甚。她不仅从唱片上学了京剧唱腔来唱,还在学校游艺会上扮作青衣表演。

那时恰逢李蔷华和李薇华姐妹在涪陵搭台唱戏,丰子恺便陪着一吟天天去看戏。

起初,他对那穿着红袍绿袍进出台前幕后的戏剧并无多大兴趣。看得久了之后,那些夸张的红白花脸,明显写实的角色性格,干脆的手势和毫不啰嗦的动作,如同作曲一般利落,却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丰子恺逐渐醉心于京剧艺术中。有一晚看戏归来,意犹未尽的丰子恺竟凭着记忆提笔画了一幅《李蔷华登场》。

丰子恺自知女儿一吟想要亲自拜访李氏姐妹的心愿, 当时的京剧演员只被认为是下九流的「戏子」,已是知名画家的丰子恺却不以为然,从朋友那里打听了这对姐妹的寓所,带着一吟亲自前往拜访。不仅为姐妹二人各画了一幅小像,还各题了一首小诗。

△夜戏曲目表

丰子恺同梅兰芳的结识,始于才华,却忠于人格。

抗战期间,上海的友人向丰子恺寄来了一张梅兰芳蓄须的照片印刷品。丰子恺得知梅兰芳即便受到再三的侮辱和恐吓,却依然对日本人蓄须拒演后大为感动。

战争结束后,回到上海的丰子恺,却时不时地便回忆起在涪陵与京剧结缘的日子。 在得知梅兰芳到上海演出后,他花三万元买了高价位票,同女儿一起去观赏。这一看,便是十分喜欢。

想着梅兰芳已半百的年纪,再看梅兰芳在戏台上演绎《龙凤呈祥》时举手投足的姿态,丰子恺不由得万分感慨。

△年轻时的梅兰芳

后来梅兰芳去中国大戏院续演,丰子恺竟也跟了过去,一连看了五个晚上。而这也令他生出了想要拜访梅兰芳的念头。

「我平生自动访问素不相识的有名的人,以访梅兰芳为第一次。」

在好友的引荐下,丰子恺终于见识到了这「上帝的特殊杰作」的本相。他同梅兰芳谈论说话,感动于他优雅的言行姿态,却又不得不为他有限的戏台生涯而扼腕叹息。

△梅兰芳的不同造型

梅兰芳当年已五十有六,比丰子恺年长几岁,却依然赡养着梨园,日子过得颇为清苦。身为一名表演艺术家,这副精妙的容貌形态,却难以像其他实体艺术品般长存于世。

于是,丰子恺劝梅兰芳多录些唱片拍些电影来留下音容,梅兰芳深以为然,却告诉丰子恺说当下仍有许多困难,难以顺利进行。

△1947年丰子恺(右一)初访梅兰芳(右二)

再次访问梅兰芳的时候,是第二年清明过后,丰子恺带着两个女儿去看梅兰芳演出。

本不打算叨扰,但女儿们都渴望能够同大师会面,而丰子恺自己看过《洛神》之后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感触,便托梅兰芳的二胡琴师先行通知便前去拜访。

这一次,丰子恺保持着探讨艺术的心情,同梅兰芳谈论有关艺术的象征问题。

同画画一般,有时丰子恺并不会将画中人物的方方面面仔细描绘出来,而是运用一定的象征手法,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不仅富盈于线条,也能够让画显得活灵活现,同京剧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时他才意识到:原来「五四」文人所反对的,只是京剧中一些封建陈腐的内容,而他所爱好的,是京剧那些夸张的、象征的、明快的音乐与扮相。

丰子恺同梅兰芳谈论京剧艺术,谈论漫画和电影亦十分融洽。他发自内心地敬重梅先生。临行时,特意送了梅兰芳一把自己亲自书写绘画的扇子。

△1948年,丰子恺携女于上海梅寓再次拜访梅兰芳

此后,每年丰子恺到北京参加会议时总会相邀梅兰芳见面叙旧,直到1961年梅兰芳逝世。 丰子恺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梅兰芳,并接连写下了《梅兰芳不朽》和《威武不能屈》两篇文稿,以示对梅兰芳的珍惜之情。

在与京剧相遇的几十年间,从一开始对京剧的抗拒,再到后来相识梅兰芳先生并领略京剧的真正魅力。 丰子恺对京剧态度的转变,不但影响了他自己的喜好,也为他的后代子孙对京剧的喜爱埋下伏笔。

他意识到,京剧本质上是「一种吸引人情、深入人心的魔力」。即便是不识字的乡野村夫也能哼上几曲,辨别那戏台上的红白黑脸。原先坚持曲高和寡理念的艺术大师最终意识到这历史悠久的京剧其实是一种比书画更普遍,更深入人心的艺术。

「艺术种类繁多,不下一打……这一打艺术之中,最深入民间的,莫如戏剧中的平剧!」

015特集 《再认识丰子恺》

撰文| 林若羽

C O N T A C T

唐代长安,真的是外国人都向往的国际化都市?

为什么说《山海经》是中国神怪小说之母?

快速获取知中特集《再认识丰子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