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一旦确诊,就意味着患者血液中的血糖超标。这些长期存在于血液中的高血糖,很容易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所以也有人称糖尿病为“慢性癌症”!想要良好地防治糖尿病,西安市胸科医院结核病合并症科专家建议:关键在于一个“早”字,即早发现、早治疗。
临床上,糖尿病患病通常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的表现,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但现如今糖尿病患病的早期症状很多都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三多一少了。大家可以有意识地去注意自己的身体,留心察觉它发出的信号,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高危期(通常指2型糖尿病),其实也是糖尿病前期,一般这段时间没有任何症状,患病者往往对病情毫不知情。但如果这段时间不进行干预,据相关统计,每4个糖尿病前期的人中,就可能有1~3个人在10年内进展为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1. 皮肤干燥、瘙痒。
这种瘙痒异于普通秋冬季节的干燥,即使涂抹了身体乳,也没办法缓解,这时就要考虑是否是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发痒部位多集中在手脚和小腿,女性则会经常出现外阴瘙痒。
2. 视力变化。
视力的变化可能是变好甚至不需要佩戴眼镜,但大多视力会下降或眼前会
出现黑影。很多人碰到这种情形,会认为是年老眼花或者白内障,殊不知很可能就是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3. 伤口久不愈合。
伤口不易愈合可以算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之一。由于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
在外周血管病变,所以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会受到影响。加之,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差,高血糖又有利于致病菌的生长,常使尿路、下肢皮肤、阴道等反复发生感染,久难痊愈。
4. 睡眠障碍。
很大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轻度或中度的睡眠呼吸紊乱,且多表现为
睡眠呼吸暂停。白天感到疲倦嗜睡、夜晚睡觉鼾声过大,都要注意检测血糖水平。
5. 餐前饥饿。
糖尿病初期,有些病患会出现餐前低血糖、饥饿难忍的症状。这主要是因
为由于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的变化不同步,导致餐后血糖达到高峰时,胰岛素还没来得及大量分泌;而等到胰岛素分泌达到高峰时,又正好出现在下一餐前,从而导致出现低血糖和饥饿状态。
此外,肢体有麻木感、针刺感等状况,都可能是糖尿病早期的症状。也应尽早化验血糖确诊是否为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当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中有一位是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如果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可达一般人群的6倍。
2.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的人群
体重指数BMI≥24都属于超重,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的人群都需要注意预防糖尿病。这类肥胖者一般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胰腺的负担重。
另外,即使体重并未超重,但四肢肉比较松软,看起来也比同样体重的人显得胖的话,同样也需要注意预防。
3. 年龄40+岁人群
人过中年之后,胰岛素的受体会开始老化,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有数据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4. 饮食习惯不合理
主食吃的多,而且以白米饭、白馒头类精细面食为主,又从不吃杂粮。烧菜放多油多,日常还喜欢吃甜食、饮料等的人群。
5. 饭后易疲倦
很多人饭后都会有疲倦感,但一般不会特别严重。如果发现自己饭后特别容易犯困,要小心了。另外,容易低血糖,偶尔进食不及时就特别感觉饿的朋友也需注意。
6. 久坐不运动
日常不喜欢运动,活动量小,体能比较差,上楼梯都会觉得费力的人群。
7.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儿(≥4kg)生产史者。
以上这几点,只要占了其中两条,就应该要注意了。这些人就极有可能成
为糖尿病候选人。 另外,还有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病原上都与糖尿病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得更加注意。
如何在早期进行干预?
空腹血糖高,会损害全身的微血管,但只要把空腹血糖降到7毫摩尔/升以下,就能有效预防。目前,糖尿病前期干预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即控制体重、血脂、血压、血糖为目的干预措施,此外还有饮食、运动和药物干预。早期干预除了能令糖尿病风险明显降低以外,还有益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
1、饮食和运动干预
一般情况下,有家族史、40岁以上者、肥胖者、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者都要限制总热量摄入,降低饮食中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或保持体重正常;此外还提倡多运动,如骑自行车或提前一站上下班,增加步行距离和少乘电梯等。
2、药物干预
由于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实践中很多患者常难以持之以恒,依从性欠佳,其长期干预的效果有限,所以,近年来药物干预渐受重视,主要包括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衍生物——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干预的前提是药物本身无毒性,并且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保护作用。
发文单位 :西安市胸科医院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