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济公的故事,此人一生疯疯癫癫,穿着破衣烂衫。虽然是个和尚,但却不戒酒肉,举止似痴若狂。然而,济公却是一位学问渊博、积德行善的得道高僧,被人称为“活佛济公”。可见,人不可貌相。越是这样举止怪异的人,可能越有才华。在民国时期,我国又出现了这样一位和尚。此人名为苏曼殊。
苏曼殊原名苏戬,字子谷,小名三郎,祖籍广东珠海市沥溪村。他的父亲苏杰生是一位广东茶商,母亲则是一位名叫若子的日本女子。所以苏曼殊乃是一位混血儿和私生子。因为身份不光彩,所以他一出生,母子二人便被赶出了苏家。后来实在是苏家子嗣中女多男少,苏曼殊才在三、四岁时被领回广东珠海老家。
但认祖归宗后,苏曼殊过得也并不好,反而处处遭人白眼。远离生母的他,经常受家中主母虐待。在苏曼殊9岁那年,父亲因经商失败而破产,他也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12岁时,他首次在广州长寿寺剃发出家。寺院的伙食太过清淡,正在长身体的苏曼殊便捉了一只鸽子烤来吃,结果恰好被住持看见。于是苏曼殊的第一次出家以失败而告终,他被赶回了家。
回家后,家中的长辈继续虐待他。有一次他生了一场重病,家人不是为他去寻找医生,而是将他放到柴房等死。上海的姑母看不过去,将他接到了家中,他在那里寄食两年,学习中文和英文。15岁时,在表兄林紫垣的资助下,苏曼殊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本,苏曼殊认识了外公家的邻居菊子姑娘,并与她相爱。但菊子姑娘的父母同样因苏曼殊的身份而不同意他们在一起。
菊子姑娘伤心欲绝,最后通过跳海自杀来表明自己与苏曼殊之间真挚的爱。菊子死后,苏曼殊痛不欲生,放弃了日本的学业,回广州蒲涧寺出家。但苏曼殊却是个“假和尚”,在出家期间,不仅没有潜心修行,反而前往风月场所,与风尘女子把酒言欢。于是他第二次被赶出了佛门。
而他第三次出家,则是因为家国情怀。当时正值辛亥革命期间,苏曼殊心系国家。当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妄图称帝时,苏曼殊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不满。与此同时,苏曼殊发现很多革命人士假借革命之名为自己谋私利。他心灰意冷,不愿与这些人为伍,遂第三次遁入空门。但没坚持几天,他便又还俗了。
虽然苏曼殊出家和玩似的,但他本人却很有才华。诗、文、小说、绘画,他无不精通。尤其是在诗歌上,影响最大,有“诗僧”的称号。而且他精通中、日、梵、英、法五种文字,是我国近代较早的翻译家之一。雨果的《悲惨世界》,他就曾参与了翻译。章太炎称他是“亘古未见的稀世之才”,郁达夫则说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是不朽”。
而除了这些之外,苏曼殊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他的贪吃,几乎与他的才名相同,朋友称他为“老餮”。比如他喜欢吃牛肉,朋友们就经常用牛肉来同他逗笑取乐。有一次,他正在浴室洗澡,宋教仁、林广尘等人却故意高喊要下馆子吃牛肉,还制造各种声响,装作已经出门的样子。苏曼殊在浴室中着急地大喊:“等等我,等等我!”说着便从浴室中仓皇而出,连身上的水珠都来不及擦干,生怕别人不带他。朋友们看了都哈哈大笑。
他爱吃糖,有一次朋友陈陶遗来看他。他发现陈陶遗兜里有三块钱,立刻从兜里掏走了一块半,拿去买糖。等他实在没钱买糖了,他便把床下的空糖瓶收集起来去卖破烂,换来的钱继续买糖。而且他吃东西不是见好就收,而是暴饮暴食。有一次朋友陈去病买回一包栗子,苏曼殊便同陈家父女一同吃栗子。等陈家父女睡着了,他又偷偷出门买了一包。陈去病早就告诫他:“栗子吃多了会胀肚子,还是少吃为好。”但苏曼殊不听,结果哼哼唧唧难受到天亮。
朋友柳亚子送了他20个芋头饼,他一顿就吃光了,最后肚子痛到起不了身。有一次他和别人打赌,能吃60个包子。当吃到50个时,朋友劝他别吃了。他非坚持吃完不可,还与朋友吵了起来。因为长期的暴饮暴食,所以苏曼殊患了很严重的肠胃病。医生告诫他少吃糖,他也充耳不闻,最终在34岁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