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甲骨文字典》长这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54
导读

就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的第二天,11月2日,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彭裕商今年,是纪念甲骨文发…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13日讯(记者 李慧颖 实习生 聂蓥 摄影报道)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说,值此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之际,我谨向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甲骨文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贺信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开展甲骨文研究和应用,培养了一批跨学科人才,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

四川大学是我国古文字与先秦史的研究重镇,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家徐中舒先生当年在四川大学成立了古文字和先秦史两个研究中心。就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的第二天,11月2日,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彭裕商

1989年,师从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的徐中舒亲自主持编纂了《甲骨文字典》,该书不仅从字形、解字、释义三部分对甲骨文进行解释,还释出许多新字,纠正了许多以往考释工作中的谬误,成为甲骨学划时代的巨著。今年,是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甲骨文的价值愈发受到珍视,作为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甲骨文见证了我们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很多文字都可追溯到当初的一片片古老的甲骨上。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吴毅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