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86_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做的还不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13
导读

作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的朱军,和淋巴瘤斗争了二十多年,他甚至把自己办公室的门牌号,都设定成了99086,谐音就是“ 救救淋巴瘤”。 今年4月李家祥总是鼻子不通,一直按照鼻炎简单治疗,等到了九月“鼻…

本文首发在公众号“BTV医者”。“菠萝说”写在文末。

【医者】朱军

现任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99086

淋巴瘤,2015年票房大卖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中主人公熊顿的故事,让更多人认识了“明星癌”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种原发于淋巴结或其它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但同时也是目前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之一。作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的朱军,和淋巴瘤斗争了二十多年,他甚至把自己办公室的门牌号,都设定成了99086,谐音就是“ 救救淋巴瘤”。

“三四十年前,我们没有什么好办法, 但现在淋巴瘤成了治愈率最高、治愈率可能性最大的肿瘤,甚至在有些时候,它不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能够健康地正常地生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所以我就说,假如我必须要得肿瘤,可以选择的话,我愿意得淋巴瘤。 ”

朱军大夫的治疗,有一大特点:化疗,话疗并重。他有个习惯,管肿瘤,叫“ 包包”。

“就算是你换方案,也未必能达到我们所谓理想的想法,就把这个包包弄没了。”

“你说我这一辈子,就想那么抿两口,我非不让你喝,我跟你过不去,那也不合适啊,自己掌握。”

“右侧腮腺有一个包包,我们的病理报告说不是瘤的事,你就别管它,有包包就有包包。”

有点诙谐的“包包”,让遭遇人生重创的患者稍显松弛。“不要怕”是朱军向每个人传达的重要暗号,在轻松的氛围里,一头雾水的患者,面对着一位语速适中且不失幽默的医者,不断坚定信心的同时,也收获了近一步的治疗方案。

这里的黑夜,就像白天的倒影,一切都有条不紊。晚上11点多,普通人已经入睡,但癌症患者和医护人员,仍奔忙于输液、换液、停药、监护等工作。

感谢这些勇敢的淋巴瘤患者,和我们分享那些不会轻易说出的故事。

癌的故事 :患癌后 我老公说“离婚吧”

山西晋城的小敏,在新婚3个月后,确诊罹患淋巴瘤。比躯体疼痛更折磨人的,是新婚丈夫的恐惧和疏离。新婚,癌症,离婚,移植,小敏的十字人生,过得步履维艰。

“2018年10月30号那天夜班,我突然间就是肚子疼,去当地医院检查,医生十天后跟我说‘姑娘你想不想去北京’,我突然觉得,是不是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自生病开始,老公就没陪在身边,他来看了一眼,拎了一袋梨,就走了。再之后,就三番五次用各种方式联系,希望去民政局离婚。”

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怎么过成了这样,真的不想活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想死。是爸妈一直陪在身边,砸锅卖铁也要给我治病。去看病的时候,他们全都给医生跪下了, 现在的我什么都不想,能一家人在一起,快快乐乐的比什么都好。 ”

癌的故事:弟弟的“鼻炎”

来自内蒙赤峰的老李一家,国庆后没睡过一个好觉,16岁小儿子李家祥的最终确诊结果出来了,用亲人间最善意的表达就是:不太好。

今年4月李家祥总是鼻子不通,一直按照鼻炎简单治疗,等到了九月“鼻炎”越来越重,在当地医院检查有所怀疑,姐姐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说到“最开始只觉得弟弟是鼻炎,才一直鼻塞,那个时候我们对淋巴瘤什么的都不懂。”

弟弟最终确诊:鼻窦NK/T细胞淋巴瘤,大姐听了消息,第一时间从老家拼车5小时赶到北京,这比火车需要的时间短了一倍。“一路上就觉得这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看到16岁的小孩做腰穿,忍着痛瑟瑟发抖的时候,特别接受不了,我就这么一个弟弟,家里所有人都宠着,上天怎么这么不公平。我父亲一直说要替他,要替他。儿子生病要了父母半条命,真的是一夜白头,他们都老了好多。”

癌的故事:迎来宝宝,也迎来了癌

今年2月份,马上要当妈妈的小刘,在一次产检中发现指标异常,多个器官功能有所下降,为保证小刘能顺利产下孩子,医生实行紧急剖腹产,产后母子分离的第一时间,小刘立即开始接受检查和治疗。

如今,小刘正在进行第八期96个小时的连续化疗。

“剖腹产之后,孩子的各项指标都很好,直接就被抱回家了,而我被推进了ICU,做PET CT和穿刺取活检。在病理结果出来前,具体什么情况都不知道,医生当时只说这个东西不太好。孩子才刚刚出生,我就得了癌症,跟老公两个人在病房里抱头痛哭。”

“孩子刚出生自己不能陪伴,也不能母乳喂养,心里非常难过。现在,孩子五个月了,都长牙了,自己在身体指标好的时候能陪她玩一会儿,婆婆每天发孩子的小视频给我, 等到打完这场仗的,慢慢弥补她。”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2019年11月14日,中国本土研发的抗癌药物首次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在境外上市,改写了中国抗癌药“只进口不出口”的历史。而朱军和搭档宋玉琴主任领导的科研团队,作为首席研究者主导了本次药物的临床试验。 中国新药能获得国际认可,主要就是基于临床试验的有效性数据。(延伸阅读:

“我常常提醒自己,在看病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特别的用心,特别的谨慎,希望我们更多的病人能好。”

“之所以我们很牛,是因为我们能够较短的时间实验,从立项到入组到最后结束实验,我们只用了7个月的时间。这样的速度在美国在欧洲,他们都不敢想象,他们至少可能用两年三年都未必能完成这个数字。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这么快的一个中国速度,还有一个中国的质量。”

“说我们淋巴瘤科是全国最好的淋巴瘤中心,团队在国际上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做淋巴瘤做的还不错。 ”

——朱军

想看节目视频,可以登录西瓜视频搜索《医者故事》。

菠萝说

在我心中,朱军教授是中国好医生的典范,无论医术和人品都让人敬佩。每次和他沟通,都能感受到他发自内心对患者的关心。这,才是医学大家应该的样子。

和朱军主任的合影

_________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