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完人王阳明,他这三句话,够你受用一生
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别人博而不精,王阳明是又博又精,学术界有一种说法,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一直被日本人当做思想宝藏,蒋介石曾说:“日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可以说,没有王阳明,可能就没有后来强大的日本。
一路走来,他被后人尊崇,被称为千古第一万人,那么他有几乎话,一直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古料记载,三十五岁那年他上书皇帝言政,触怒宦官刘瑾,被打四十廷杖,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当驿丞。
但是王阳明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对自己说:“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把所有的艰险都看作浮云,随他去吧。
不久后,王阳明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和夸奖,人们纷纷解囊相助,随从们病好后,也一起开荒种地,生活慢慢的越过越好。
面对坎坷,王阳明没有辗转反侧、夜夜难眠,而是抬头望天,学会释然。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细细思索不难发现,龙场驿站的住宅环境恶劣,开荒种地又身累体乏,这些对于过惯了公子哥儿生活的王阳明而言,大概跟地狱的生活一般吧。
但是,王阳明却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仍然不忘时常静坐,苦苦追寻圣贤之道。
他常常会想“倘若孔子身处这样的境地,他会怎样?倘若尧、舜、周文王、周公被赶到这个鬼地方,他们会如何应对呢?”
想了数日之后,终于在一天夜里,王阳明顿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务者误也。”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而中华哲学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也就此诞生。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后来,王阳明仕途越走越顺,但他仍然不忘时时提醒自己,不可得意忘形,要谦虚处事。
王阳明有言: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也就是说,省察克治是在有事时的存心养性,存心养性是在无事时的省察克治。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也正是因为王阳明对自己时时省察,才始终受众人尊敬。
王阳明这三句话,可以帮助大家打开视野、格局,领悟到不同以往的人生智慧。若细细品味,足够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