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晓冰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中语文教师
微信公众号“水寒说语文”唯一原创作者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可以培养文学的审美与趣味,并由此关涉生活的审美与趣味。该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让这些诗歌进入到我们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呢?从我个人观察来看,现在家长和学校在推动孩子背诵古诗文方面主要存在几个误区,可以简称为“四贪”。
一曰“贪早”。
很多人觉得让孩子背诵古诗文越早越好。甚至还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就不断地把“锄禾日当午”、“春眠不觉晓”之类,甚至是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类,也灌输到孩子的耳朵里了。如果是以玩儿的心态教一教、说一说也未尝不可,就怕有人还制定了所谓周密的计划,要在多少岁之前完成多少内容的背诵。
这样的“贪早”,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语言的学习。文言是书面语,而我们日常表达是白话文,过早灌输文言文、书面语,很有可能影响孩子正常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孩子完全无能力消化这些内容。那些优美的诗文,在他的嘴巴里无非只是无意义的一个又一个音节的组合而已。如果不重复,很快就会忘记。
二曰“贪多”。
不少家长甚至一部分学校,都觉得背诵古诗文多多益善。本来《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要求的水平能达到就已经不错,但却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学校不顾学习规律而不断加量。在孩子兴趣和能力都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盲目加量,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每个孩子能力不同,这样的过量输入,在相当程度上会导致信息过载。为了背诵下来,不得不硬着头皮完成特定时段规定的背诵任务。这种不愉快的记忆必然会被头脑选择尽快忘记,于是就陷入了背了很多又忘了很多的怪圈。
三曰“贪快”。
不少家长要求孩子背古诗,不但要背下来,还要求背诵得快一些再快一些。觉得越快记住越好,恨不得能过目成诵才好。
但我们背诵诗文,不是要短时间内背诵下来为了应付什么,而是要让诗文,尤其是有价值的经典诗文进入到永久记忆中来,在需要的时候能自由提取出来。短时记忆虽然很快,但记得快。忘得也快。与其如此,不如跳出怪圈,慢慢背,慢慢品,似慢实快,让诗歌进入到永久记忆中来,才会真正学有所获。
四曰“贪深”。
看看小学教材就知道,小学生刚刚开始背诵诗文时,应该以浅显生动、富有童趣的诗歌为主。要和儿童的生活,和他们有限的经验搭接起来,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反之,就会让他们对诗文产生疏离感。我却看到有一些小学要求全体学生背诵诸如《琵琶行》《蜀道难》等长篇诗歌,并以此作为一种成绩来展示。
某种食物哪怕营养再丰富,也要到孩子具备了相当的消化能力吸收能力时食用才好。否则,非但起不到补充营养的作用,可能还会损害健康。诗歌也是如此,不是非要超越阶段,读得越艰深越好。给孩子一种对诗歌的热爱,让他们在适合遇到某一类诗歌的年纪遇到它们才是最好的选择。
来源:现代教育报
策划:冉阳
编辑:现教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