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儿童节,9岁的艾墨和7岁的好兄弟易诞一起相约去迪士尼玩,两个人一路上相谈甚欢,这个聊天的内容涉猎颇广泛:星球大战,钢铁侠,复仇者联盟......突然不知道那个话题让艾墨小朋友一声尖叫的说,“两个男的结婚,那不就是GAY!”
易诞小朋友大概第一次听说这个词,什么GAY?
就是两个男的结婚啦,艾墨很装的在那解释。然后易诞小朋友有点严肃的问:那你想跟男的结婚还是女的结婚?
艾墨想了一下说,我不结婚,你呢?易诞小朋友也略微思考了一下说,我有点想跟男的结婚,我们班女生都很烦的。艾墨说:对,我们班女生也可烦了。
然后易诞小朋友眯着小眼睛一脸疑惑的问,那我们是gay吗?
坐在旁边的我赶紧岔开话题了,估计对话再继续下去,两个小伙伴要high5一下,一起欢呼他们是GAY了。
由于职业的关系,圈圈经常被问到: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恋,你能接受吗?
我对我的孩子那是无条件接纳的,他是啥我都能接受。但是我并不希望我的孩子是同性恋,因为同性恋这条路,获得幸福的难度系数远远大于异性恋。
我还是希望我的孩子,能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有人说,那圈圈你可无能为力,性取向这东西都是基因里的,都是天生的。那圈圈在这里就科普一下,目前为止,在科学界,科学家们研究了基因、大脑、激素、发育、营养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等等因素,但是对于个体性倾向形成的原因并没有定论。
对于没有定论的事情,圈圈的态度就是 “尽人事听天命” 喽。
怎么个尽人事法?
就前几天,有个朋友还问圈圈,他儿子8岁了,最近发现孩子总是搜索一些男孩如何变女孩的视频,哎呦可把我这朋友担心坏了,
是不是孩子对自己的性别不喜欢啊?是不是性取向有问题啊?
并不是,其实孩子在1岁左右就已经能感受到基本的性别差异,在3-5岁时就开始关注性别差异。比如3岁左右的孩子就知道妈妈有NeiNei,但是爸爸没有,和妈妈一起洗澡的孩子已经开始明白妈妈和自己不一样了。
性别认知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这个时候孩子的认知还很简单,但就已经需要我们大人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孩子的性别意识了。比如我家,我会说那看那个姐姐穿粉色裙子很好看哦,这件蓝色的小衣服你穿很帅哦!从一岁开始,我给娃买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蓝色、绿色这种有性别特征的颜色。
到了3岁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已经很清楚自己是男生了,甚至拒绝坐粉色的小凳子,因为他认为,粉色凳子是女生坐的。
孩子在性别认知这件事上,是不断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发现。
3岁所有是十万个为什么阶段,什么奇葩问题都能问出来,为什么小baby要喝妈妈的奶不喝自己的奶?
4-5岁的时候,小男生开始好奇小女生裙子底下了,听说女生都没有JJ的,我的天呀,那她们怎么尿尿?她们难道不用尿尿吗?
针对他们不同程度的问题,家长正面回答,简单明了就可以,不用过分深入的解释,现在主流都提倡要对孩子进行早期性教育,有的时候也多少有些矫枉过正,特别是我看到有些绘本,就解释的太过深入了,太过深入的解释一是孩子本身理解不了,二是会引发与身心发育不匹配的好奇。
有个例子是国外的一个小女孩问妈妈,鸡蛋是怎么变成小鸡的,妈妈就在互联网上给她找了很详细的答案,包括公鸡怎么踩蛋之类的,小女孩以此类推说那么小狗狗也是这样生出来的吗?
他妈妈又给她在网上找了很详细的答案,甚至还有些视频,然后这个小女孩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又问,那我是怎么来的?你和爸爸怎么制造的我,妈妈瞬间就尴尬了,没有给出答案,小女孩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去 Google一下,肯定也有视频的……所以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
原则就是孩子问什么我们说什么,不问的不用多说。
再大一点的孩子,会用电脑了,能找“度娘”了,识字也能有千把个了,这个阶段家长就要格外注意了,孩子不在听你的解释了,他会自己找答案。
这个时候我们的解释可以透彻一些,但是,一透彻了,很多家长自己觉得难为情了,不好意思讲。
我的建议是,能自己讲明白就讲,自己讲不明白就给孩子买点相关的书放在旁边,比如之前我推荐的《珍爱生命》。
孩子想看的时候他就会看看,有时候自己就会懂了,再不懂他也会和你探讨,探讨的过程也许颇为尴尬,比如我儿子会在地铁上问我一些问题,前一秒钟还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问题,后一秒钟就是艾滋病如何传播的问题,甚至还很大声的问我:妈妈你有没有艾滋病?我也只能故作淡定的平静回答他:“没有”。
所以这个家长引导的过程,就是尽人事吧。
那么这样引导,长大了是不是就一定是异性恋呢?圈圈也不能打包票,但是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都应当受到尊重,人生寻觅到一个彼此相爱一生相伴的伴侣并不容易,性取向就随缘吧,且行且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