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小故事,使我加深了对李鸿章的认识,说当年的袁世凯年轻气盛,鲜有人放在眼里,但是自从见到了李鸿章以后,袁世凯的人生突然变得低调起来,为何?
因为,在与李鸿章的交流中,让袁世凯彻底感受到了渺小,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自己在李鸿章面前,连做一个小学生都不配。
袁世凯是谁?是当了83天大总统的人物,是纵横捭阖的枭雄。
这只是李鸿章侧面印象。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将其视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究其李鸿章的致仕经历,完全是“学而优则仕”代表,道光二十年中秀才,又考中84名举人,进京会试列二甲第13名,一直受业曾国藩门下。
不但学习好,而且师从“半个圣人”曾国藩,这奠定了李鸿章的官场发达之路。
在晚清的外交历史上,李鸿章无疑是最大主角,而与日本人的交流上,李鸿章无疑是与其打交道最多,最重要的对象。
但是因为甲午战争的惨败,李鸿章个人命运从巅峰跌入了谷底,到了“世人皆曰杀”的地步。
在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大比拼中,晚清政府彻底败下阵来。日本自此走上强国强军之路,而晚清政府一步步走向衰亡。
在与日本人的周旋中,李鸿章是“清醒中的糊涂人”或者“糊涂中的清醒人”都可称之。
李鸿章接替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就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第一个对外条约《中日修好条约》及《中日通商章程》。
此时的李鸿章是先“糊涂”后“清醒”,先是天真地以为:“取东洋以制西洋”,联合日本对付欧美列强。当时,当日本将琉球化为其藩属国后,很快打破了李鸿章的幻想,认清了日本觊觎中国大陆的野心,认为日本必为中国之大患。
如果此时,在李鸿章的内心了,已经定下了日本就是中国敌人的锚,中国的海防也以此不断加强对日本的防护,自此坚定不移,也许,日本不会有长达80年的侵略历史。
可想而知,李鸿章的内心仍然在摇摆,这要从李鸿章的经历分析其摇摆的源头。
李鸿章是一个深受儒家影响的举人,特别是投师曾国藩门下,养成了其“中庸”和圆熟的为官为人之道。在当时的晚清官场,慈禧专权,派系林立,能脱颖而出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核心人物,李鸿章无疑深谙官场之道。
但是,官场是圆的,人生更是圆的,李鸿章的人生辩证法由此出现倾斜。
一个在官场左右逢源的人,必定会消耗大量的心力,对于李鸿章来说,更是如此。
很多史料分析,李鸿章对日本的犹豫,在于他没有带兵打仗做过军事上的统帅,其实,这完全言过其实,没有带兵打仗却能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统帅历史上层出不穷。
只不过,李鸿章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而已,连他自己也认为,自己不过是“大清的裱糊匠”,修炼不够,或者是过分满足于身居高位的现状。
李鸿章人生转折点就在“裱糊匠”岁月的浸染中开始盛极而衰。
日本侵华政策分为南下和北进两路,南下即灭琉球,侵台湾;北上即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满蒙包括东北,最后实现其吞并整个亚洲大陆的野心。
1882年,日本趁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之机,企图控制朝鲜,当时的带领直隶总督张树声(李鸿章回乡为母守孝)令庆军统领吴长庆果断率军赴朝,平息了兵变,斩断了日本的狼子野心。
此后,中日在朝鲜问题上开始了不断冲突的历程,也就是在多次冲突中,李鸿章越来越感受到日本的压力,开始筹建北洋水师。
现在开始谈谈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爆发前,当日本大举派兵入朝,步步紧逼时,李鸿章对其侵略野心仍然没有全盘清醒认识,仅仅局限于断定日本“以重兵挟议,实欲干预韩内政,为侵夺之谋”。
直到此时,李鸿章对日本还是没有深刻认识,由此,李鸿章的两大决策失误直接导致了甲午惨败。
李鸿章的第一个失误就是缺乏对日军挑起战端的决心和野心正确判断。
历史总是有其前后延续性的,1931年日军侵略东北军北大营,蒋介石给张学良的指示就是“不抵抗”,而1888年的李鸿章指示驻朝的袁世凯也是“讲道理不抵抗”。
无论是李鸿章还是蒋介石,应该说都没人真正认清侵略者的本质。
对于蓄谋已久的日本人来说,无论是“兜圈子”还是“虚晃一枪”,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其侵略霸权。
此时的李鸿章,仍然一厢情愿希望日军撤兵,思想决定行动,由此也贻误了备战时机,落入日本的圈套。
李鸿章的第二个失误更是不靠谱。
其实,光绪帝对局势已经极为忧虑,在6月2日和7月1日分别下过两道谕旨,命令李鸿章加强战备。
作为朝廷主心骨的李鸿章,此时仍然陷于大臣们和战争议犹豫不决摇摆不定。
李鸿章直到此时还是没有透过现象直达本质,作为晚清朝廷主心骨,李鸿章显示了无能的一面。
无能的结果当然就是失职,失职的结果当然就是失败。
李鸿章在这场是战是和的争论中,站在了主和派一边。
在主和思想的指导下,李鸿章频繁俄国公使和英国公使,特别是认为朝鲜与俄国厉害关系极大,寄希望俄国政府下决心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手段出面干涉,迫使日本退兵。
在大敌当前,竟然一厢情愿寄希望于西方列强势力,搞不靠谱的“以夷制夷”,李鸿章太天真了。
最终,日本步步紧逼,晚清退无可退,被迫卷入战争,直至甲午惨败。
在国与国的较量中,苦练内功是其一,看清本质是其二,主动迎战是其三。
这三条胜利黄金法则,李鸿章一条也没做到。
难怪,李鸿章会从人生巅峰跌到谷底,最终“世人皆曰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