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败就去死_父母总是期待成功,却忘了跟孩子讨论“失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32
导读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很多平时成绩没有他好,也没有他努力的同学都成功了,而他失败了。 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即便通过了这座桥,孩子的人生中也还会有无数座桥,就像拉格海姆的爸爸安里一样,他以为考上了…

你有跟孩子讨论过失败吗?

“考得好妈妈给你买XXX做奖励,爸爸带你去XXX旅行做奖励……”我们总是乐于“画饼”,却从没跟孩子谈过,如果孩子没有考好会怎样?在这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考试面前,孩子背负了太多的压力。

你敢不敢跟孩子说一句:没考好也没关系,妈妈还是会奖励你。

01

我忘记跟孩子讨论失败了

时隔2年,《摔跤吧爸爸》的原班人马带来了一部新作《最初的梦想》,这部电影在豆瓣斩获8.2的评分,这次的故事并没有在歌颂成功,而是在讨论“失败”。

拉格海姆是一个成绩优异的高中生,生活在典型的学霸家庭中,父母都毕业于印度理工大学。

在印度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流学生去印度理工,二流学生去美国留学。”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理工学校之一,也是拉格海姆想要考的大学。

想要进入顶尖的大学,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成绩优异,18岁的拉格海姆也拼尽了自己的全力。

每天只休息不到6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在学习;

放弃所有的娱乐活动;

就算是吃饭、睡觉脑子里想的也都是学习;

看着孩子这么努力,拉格海姆的父亲安里也非常欣慰。

他早早地就做好了庆祝的准备,买了一瓶酒,打算在放榜的那一天,和儿子一起把它喝光。

孩子聪明,还肯努力,成功怎么看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有人都对拉格海姆充满信心,除了他自己。

对于录取率不足3%的印度理工大学来说,考不进才是常态,拉格海姆失败了。

他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自己:爸爸妈妈都是印度理工毕业的,而他们的孩子竟然落榜了。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很多平时成绩没有他好,也没有他努力的同学都成功了,而他失败了。

在巨大绝望的冲击下,拉格海姆在父母面前从阳台一跃而下……

这样的“拉格海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第一次看见。每年的高考前后,我们总是能从各种渠道得知一些不好的新闻,很多时候人们思考的都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这么脆弱?”

可是事实上脆弱的不是孩子,而是每一个拒绝跟孩子讨论失败的家长。

我们不跟孩子讨论失败,或许是因为我们下意识地排斥“失败”这个可能性。然而孩子理解到的,是“除了成功我无路可走”。

看着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跳楼自杀的儿子,安里终于明白了什么。

一直以来安里都跟孩子说,如果他考进了,父母会跟他一起庆祝,一起完成“考进了”的安排和计划。

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跟孩子提过失败,他们默认儿子“一定会成功”,拒绝世界上还有失败这种可能性,而这才是儿子焦虑的源泉。

他们从来没有为孩子提供战胜失意的铠甲,用对成功的“默认”亲手将自己的孩子推下了深渊。

02

失败才是人生的常态

万幸的是,拉格海姆没有死,但是他伤势很重,没有任何求生意志。为了激发儿子活下来的欲望,安里给他讲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

很多年前,安里成功考进了印度理工学校,前去学校报到的他以为自己已经成功了,可是他却被分进了H4宿舍。

在印度理工,这是最让人瞧不起的宿舍,住在这里的学生都是成绩最不好的人。

安里赢过了3%的录取率,但在印度理工,他依旧是一个失败者。

在H4宿舍,他遇到了和他一样被定义为“失败者”的一群人。

有以收集情色杂志为爱好的“性傻”、遇事只会找妈妈的妈宝男、对人刻薄经常生气发怒的“酸酸”、年纪一大把每天烟不离手的老烟民,还有每天开酒的次数比开书次数还多的酒鬼。

他们一起做了一个别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决定”:拿到赢得冠军积分赛。

在印度理工每年10个宿舍间举办的冠军积分赛中,H4宿舍从来都是倒数第一名。

和儿子拉格海姆一样,年轻的安里和朋友们,为了赢得比赛拼尽全力。

老烟民放弃抽烟,酒鬼开始戒酒,连凡事只会找妈妈的妈宝男也学会在受伤之后坚强起来。

为了赢,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努力。可成功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们依旧输了,而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在中国,一个孩子的一生要经历无数考试,小升初、初升高,考上了好高中还有数不尽的周考、月考和等在终点线的958、211。

想要在所有考试中都维持胜利,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总是跟孩子说:“你考到全班第一,就奖励你”,可是家长却常常忘记跟孩子讲失败了要怎么办。

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即便通过了这座桥,孩子的人生中也还会有无数座桥,就像拉格海姆的爸爸安里一样,他以为考上了印度理工就是成功,却成为了印度理工中的失败者,他拼尽全力想要赢得冠军积分赛,最后却依旧落败。

如何面对付出全力却依旧失败,或许才是家长最应该教给孩子的。

03

战胜自己,就是成功

片中有一幕让我非常感动:

得知了拉格海姆的事情后,曾经的“妈宝男”给自己的儿子打电话,告诉他:

就算你考试失败了,爸爸还是会给你买那辆自行车。

敢于与孩子一同面对失败,才是真正的“无条件接纳”!

失败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没有办法面对失败的“胆小鬼”。

每一个失败都不能代表人生的终结,却可以代表另一个继续拼尽全力的起点。

就像在全力准备冠军积分赛的失败者“安里”们,事情永远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顺利,那怎么办?

“我们拼尽全力,不然还能怎么样呢?”

醒过来的拉格海姆问自己的父亲:

“尽管这么努力,你们还是输了。你们肯定觉得自己像要死了一样难受,对吗?”

赶来看望拉格海姆的所有人异口同声地告诉她:

“当然不!”

在他们失败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不是失败者了。因为他们在努力的过程中,战胜了那个被定义为失败者的自己。

想要孩子成功,首先就要给ta穿上能战胜失败的铠甲。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