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选择如何教养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家庭给社会培养了什么样的公民。
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Alvin Poussaint博士曾经说过:长期生活在老师、父母的责骂和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青春期很容易犯罪;长大成年后,更容易在工作中、家庭中找寻挫败感,但这些都不是父母希望看到的结果。
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Alvin Poussaint博士曾经说过:长期生活在老师、父母的责骂和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青春期很容易犯罪;长大成年后,更容易在工作中、家庭中找寻挫败感,但这些都不是父母希望看到的结果。
现如今,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为只有孩子,家里人会对孩子百般宠爱,特别是老一辈爷爷奶奶的爱,和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前完全不一样。
中国式家庭教育,很多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做错事情,一味的责骂、动手,觉得这样才会吸取教训,不敢再犯。在我们看来,家长打孩子再正常不过了,但是你听说过孩子动手打父母的吗?而且仅仅是8岁的孩子。
最近网络上流传了这样一则事件,一家三口周末去逛商场,走进商场,各看各的。
妈妈去服饰区和爸爸看衣服,女儿则去了零食食品区拿上自己想要喝的饮料要妈妈买给她喝,这时的妈妈正在试自己挑选的衣服,女儿想喝饮料,妈妈顾不上穿好自己的衣服拉着孩子要买,爸爸看不惯了,说:每次都是你这么惯着她,要什么给什么,晚点再买,先试你的衣服。妈妈不得以说:"宝贝,我们先放回去,等妈妈买完衣服我们再回去买饮料"......
说完继续逛商场,不知不觉很长时间过去了,天色渐晚准备回去了,完全忘记买饮料这回事。但就在这时,女儿开始责问妈妈:"为什么不给我买饮料,明明就答应好我了,你们大人说话不算数",心里对妈妈的抗拒让她不顾及周围人群,对妈妈"拳脚相加"。
爸爸看不下去了,一脚踢在孩子的腿上:"谁教你这样对妈妈的?"妈妈反而责怪爸爸:"她还是个孩子,你干嘛呀"女儿哭了,似乎从未被爸爸这样对待过......
而爸爸这样的举动,让网友不淡定了:爸爸动不动就打孩子,那孩子肯定也会学习呀;犯了错没有安慰孩子而是一味地责骂,孩子还未成年,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难免的......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会这样说:"孩子不听话,真是气急了热,一冲动就打了孩子,可是打完就后悔了......"
孩子不听话就要打吗?
现在,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已经是教育界公认的"最坏的教育方式"。
打骂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呢?
1、 会引发孩子叛逆
孩子往往犯错之后,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会有内疚感,但如果家长用打骂的的方式教育孩子,这种内疚感就会消失,并且激发孩子叛逆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家长会觉得孩子打了打了,骂也骂了,但还是不听话,反而变本加厉。这不只是一种叛逆心理,更是一种打骂教育后带来的连锁反应。
2、 会让孩子变得自卑
如果孩子犯错,父母就开始打骂,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感觉到怀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进而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做事情畏畏缩缩,没有决断能力。。
3、 会让孩子性格变得粗暴且易怒
父母的言行很容易影响孩子,父母情绪暴躁会让孩子产生对立情绪,你越看不好我,我就预想证明自己。甚至形成攻击性人格,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会让孩子悲观
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容易自卑,所以,更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的路,作为父母,本就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是经常遭受父母的责骂、挨打,会感受不到这种温暖。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在第一时间都会认同不打骂孩子、不训斥孩子这样的教育理念。
在公共场合,孩子情绪失控的最好处理办法就是尽快带孩子离开那里,等慢慢的情绪都缓和下来,再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围观场面失控做出不好的行为。
家长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呢?
家长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呢?
一、放平心态,表明自己的态度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失望......给孩子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可以帮助自己缓解糟糕的坏心情,也可以让孩子在父母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进行自己行为举止的反思。
2、 不要惯纵孩子
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做什么事情都该被原谅,孩子小的时候,有父母义务照顾,自己做错事情反正有爸妈在,不用顾虑;长大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呢呢?没有人会因为你的错误原谅你。
教育孩子没有捷径的,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过程。
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要坚持稳定的态度、平和的心态,遇到问题多点耐心、用温和的语气、友善的态度和他们交流。
无论自己做什么工作,有多普通或者有那么一点小成就,回到家里,对待孩子,多一份安静、耐心陪伴,相互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