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朱元璋吓人?戏说害人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90
导读

比如《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是“白月光”,令妃“魏璎珞”是享受各种主角光环的大女主,娴妃从贤良到“黑化”;到了《如懿传》中,人设颠倒过来,富察皇后、令妃都成了歹毒的反派角色,娴妃成了《如懿传》中的女一号…

撰文:李愚(剧评人)、开宸(清史学人)

今天,《大明风华》和朱元璋一起上了热搜。

剧中,燕王朱棣抢到了江山,成为明成祖,但他时常梦靥。一次,在梦中,梦到了朱元璋。

结果朱元璋仅有的几个镜头让不少观众都被吓到:

看到这个图,大家应该都能想到以前流传甚广的朱元璋某版画像:

图源网络

确实,在第一集中,就出现过类似的画像,当时就引起了不少争议。

剧中出现的朱元璋画像,曾经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但是现在的中学课本已经不再使用这张画像。

新京报记者为此求证了一位北京某高中的历史老师,对方表示,目前中学历史教材上已经更换成故宫南薰殿旧藏的朱元璋中年时期的画像。

除此之外,不少观众指责该剧“不尊重历史”,从服化道到历史人物的刻画,都存在着与史实不相符等问题。

《大明风华》自然不是第一部引起类似争议的古装剧。回想去年两部古装剧爆款《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都聚焦于乾隆年间的后宫故事,但两部剧中的历史人物,却相互“打架”。

比如《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是“白月光”,令妃“魏璎珞”是享受各种主角光环的大女主,娴妃从贤良到“黑化”;到了《如懿传》中,人设颠倒过来,富察皇后、令妃都成了歹毒的反派角色,娴妃成了《如懿传》中的女一号,身兼各种美德……观众看完不免困惑,到底历史上的她们是好是坏?

而正在热播中的《梦回》,改编自穿越小说《梦回大清》,穿越到康熙年间“九龙夺嫡”前后历史阶段。如果观众将《梦回》与另外两部清穿剧《宫》与《步步惊心》一对比,同样会发现三部剧中的几个阿哥形象可能截然相反。

比如《步步惊心》里的十三阿哥,诗文翰墨,最富才气,在《宫》里却像一个胸无城府的平庸小人,在《梦回》里他又是文韬武略的男一号。

再回过头来看《大明风华》,它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也遭到质疑,有丑化历史人物之嫌。除了朱元璋的造型,剧中太子朱高炽则过分唯诺懦弱,竟然在朱棣面前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当古装剧对准的是真实的历史年代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时,到底如何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古装剧以相对负面或者刻板化的印象刻画真实的历史人物,就是丑化吗?事实上,还真不全是如此。

对于一些已经有历史定论、为中华民族作巨大历史贡献的历史伟人,古装剧在呈现时就不容过度虚构、夸张,遑论是丑化。

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人物实在是太多了,很多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记载里评价也不一,有的甚至已经没有相关评价依据了,这时古装剧是有权利进行适当的虚构的。

毕竟古装历史剧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书写,它首先属于虚构性的文艺创作。因此,《甄嬛传》里的甄嬛,跟《如懿传》中的钮祜禄氏可以不一样;《大明风华》中,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朱高炽是否不想当太子,也允许主创者适当想象。

当然,这也绝非意味着虚构是没有边界的,否则创作者为何不在架空的背景下,而要借用真实的历史朝代和真实的历史人物呢?

一旦创作者将古装剧与历史联系起来,它就必须恪守一条最基本的底线:故事发展基本符合历史记载,人物关系也基本符合正史描述。

就比如《大明风华》开篇就讲述了靖难之役,正史中关于靖难之役已经有一套完备的叙述,古装剧涉及这段历史时不允许胡编乱造。

底线之上,不同的古装剧有不同的追求,这也决定了作品最终的评价不同。就比如有的古装剧是《大明王朝1566》,在豆瓣拿到9.7 分,常看常新,有的古装剧类似于《宫》,虽然也红极一时,但旋生旋灭。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它们承载的历史意识不同。

侯鸿亮有个说法,古装剧也要按照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作。换句话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由此表达一种能够穿透历史、抵达现实的历史意识,以史为镜,观照今人。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里,有着相当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太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也留给后世太多可供反思与借鉴的经验教训。

这里插入一个极好的例子。

正在热播的《梦回》,剧回归到“九龙夺嫡”的主题上,主角则是曾在一系列穿越剧中成功“圈粉”的康熙朝十三阿哥、雍正皇帝眼中的“宇宙之全人”、和硕怡贤亲王爱新觉罗·胤祥。

《步步惊心》里的十三阿哥(袁弘饰),《梦回》里的十三阿哥(王安宇饰)。

说起十三阿哥,可能很多人会想到《步步惊心》里的角色形象。但历史上的胤祥,其实是清史上第一位非军功世袭罔替亲王(世袭罔替即世袭次数无限、且承袭者承袭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永不废除,也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以降,清代十二位帝王共有皇子113人,其中未满十五岁即殇逝者39人,所有皇子中有亲王封号者31人,有郡王封号者10人,其中“世袭罔替”者7人。

这样的数据面前,胤祥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胤祥不居名利。

据雍正皇帝自己的回忆,胤祥每每遇到关系吏治民生利弊的大事,“有闻必奏。每语必详”,并常常刻意选择以更为私密的方式进行建言建策。

此外,面对雍正皇帝一次次赏银、增加侍卫仪仗、赐爵位的殊荣恩宠,胤祥始终保持着清醒和克制的态度——不要。

《步步惊心》中,被幽禁十年后的十三阿哥。

其次,他善于济人利物。

雍正皇帝是一位性格偏执、过于极端的皇帝,有时又喜怒无常。面对那些看上去过于苛刻的政策和命令,胤祥常常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予以中和、保全。

如为了缓和雍正皇帝与兄弟间的关系,胤祥在新君面前力保受疏远的皇十二子允祹、皇十七子允礼、皇二十一子允禧等人,使他们得以封爵任职;为了保全在追补户部亏空过程中广受牵连的大小官员,胤祥曾奏请为其“经理代偿”,虽未获得批准,但他“以库入之羡代偿者,已十之八九也。”

在处理家事上,胤祥的做法也具有人性的一面。雍正六年,胤祥第三子弘暾病重,有人提出让已经由皇帝指婚但尚未婚娶的富察氏过门“冲喜”,被胤祥予以断然拒绝。及至弘暾病故,富察氏恳求为未婚夫尽人妇之礼,胤祥“始终未允”,他不忍心让已故之子再耽误一个女孩的终身大事。

这样的故事和经历,不足以塑造出好的角色吗?绝对比不少影视剧中,为了衬托主角而强行平庸的故事要精彩吧。

优秀的古装历史剧会自觉承担传递主流文化的使命,它讲述历史,更重要的是启迪当下。

只是当下绝大多数古装历史剧不约而同地都有“戏说”历史的倾向,要么从妃嫔、君臣之间的角度来讲述宫廷里的勾心斗角,要么以皇宫为背景讲述才子佳人的玛丽苏故事,抑或把历史想当然了,态度过于轻佻……这些病症都源于对市场需求的一味迎合,历史空心化了。

就当前看来,《大明风华》总体还是偏向于一部戏说历史的古装剧。

虽然其以“家长里短”的方式讲述皇室生活,令人耳目一新,但这家常着实有些太随意了,像朱高煦当着朱棣和朱高炽的面,说自己要太子之位,在讲求君臣秩序的古代,这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

至于汤唯饰演的孙若微与邓家佳饰演的胡善祥,历史上都有真实人物依据,在剧中她们竟成了靖难遗孤,还是亲姐妹,为的是方便之后剧情走宫斗剧的老套路“好姐妹都会反目”……

虽然当下是古装剧寒冬,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古装剧重整旗鼓、弃旧图新的时机。随着观众审美水平提升,他们对于古装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果古装剧仅仅是停留在对历史的戏说和消费上,它也很难走远。

本文为新京报Fun娱乐(ID:yuleyi dian)原创内容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