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生周刊
“所谓教养,和贫富无关,和文化无关。简单说,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和背景,你都选择了要做更好一点的人。”
教养就像血液,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流淌在一个人身体内的各个角落里,显现在一个人行为举止最微小的细节中。
网上曾看过这样一个问题: “轻声关门是否涉及教养问题?”
底下的回答都一致地觉得“是”。
门里门外,很容易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
电影《廊桥遗梦》中有个细节,女主人的丈夫和孩子总是大声地关门,怎么说也没有用。直到后来,她遇到了一个摄影师,那个摄影师很有礼貌,每次出去都会轻轻地将门带上。这就体现出差别了。
一个只会随心所欲让自己舒服;而另一个,却懂得尽量让别人过得舒服。
开门的时候等一下,看看后面有没有人,是对后来人的体贴;关门的时候放轻一点,不发出大的声响,是对屋里人的尊重。 教养从来都是体现在最细微的地方,比如说话,比如眼神,比如坐姿,也包括开门和关门。
德国是一个“扶门”的国家,他们那里甚至有规定:如果关门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人,必须给人医治,并且无条件赔偿。
法律的强制规定,让这个国家的每个人在开门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扶一下门,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过来,会不会撞到别人。这么多年,德国人也一直奉行这个规矩,轻轻地开门,慢慢地关门。
“开门”和“关门”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它却体现着一个人会不会为别人着想,懂不懂得尊重别人,能不能由己度人的形象描绘。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说的是职场中开门与关门的礼仪,内容十分详细,上面说:如果是朝外开的门,应该先打开门,再请别人先进;如果是朝里开的门,请客人领导进去的时候一定要先一步入内拉住门,再侧身请别人进去。
开门关门的态度,不仅仅是对于领导和客人的尊重,还是自己对于一件事的负责程度。
我们有多认真负责,别人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不仅是开门与关门,完成好这些细节上的小事,体现的都是自己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
“有时候,态度比能力重要,选择同样比能力重要。”能力再好,态度不行,自然也不会讨喜。
门里门外,看得也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
随手关门是一种习惯,也是生活中的细节。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培养看似细小琐碎,实则决定命运。
胡适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就举了许多事例:“一个药厂的厂长因随地吐了一口痰,外商就终止了谈判,菲利用一把椅子问候,从此走上了让人梦寐以求的成功之路”。这些细节和习惯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更隐藏成功的机遇。
坏的习惯害人害己,而好的习惯,不仅利于自己,还造福别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以小见大,小事做好了,大事自然也就能尽在掌握。
木心有一句话:“有教养的人士,对车夫、浴室侍应生、任何传递物品的人,从来不会敷衍搪塞。”这样的人,从来不会区分事情的大小粗细,更不会在意对方是否熟悉,或身份高低。
在熟人面前,我们要做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很容易。但在陌生人面前,失去了利益的约束,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展示最真实的自己。
正如网上流传的这句话:陌生人和你的利益并不相关,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取决于智商和情商,对不相关者的态度取决于素质和修养。
真正的修养,不仅是把好的态度给自己身边的人,更是让周围所有的人感到舒服。
公共场合把椅子抬起来移动避免弄出很大的响声;对服务人员有礼貌;在公共场合讲电话控制音量;乘扶手电梯时站在右侧,把左侧留给赶时间的人;开车时,遇到对面来的车辆打近光灯;递剪刀等锋利的物品,尖头对着自己,把手递给对方……
生活中的这些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小事,有些人时刻注意,有些人却不以为意。但就是这样的小事,却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态度和习惯。
生活中每一个体贴的小事表现出的都不是“小事”,姿态放低一点,层次就会高一点。“开门”如此,人生也如此。
主播:雪梅
四川省达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主持人
愿用有温度的声音为世界增添一抹暖意和阳光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围炉夜读(ID:weiluyedu_)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全民夜读”栏目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