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字不是任务,学前班宝宝识字应融入生活场景,寓教于乐后劲更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80
导读

提到认识汉字,大家就会想到老师一笔一划教孩子写字、识字,或者家长拿着识字卡,指着识字卡教孩子读字、认字,通过不断的反复学习,或者强化视觉记忆,来达到学龄前孩子“识更多字”的目的。 比如,教孩子识…

提到认识汉字,大家就会想到老师一笔一划教孩子写字、识字,或者家长拿着识字卡,指着识字卡教孩子读字、认字,通过不断的反复学习,或者强化视觉记忆,来达到学龄前孩子“识更多字”的目的。

通过这些方式,当孩子在学龄前认识了几百字或几千字时,很多家长就会“引以为豪”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个“神童”。但是这样学习对孩子真的有好处么?我们需要这样“鸡娃”么?

过度识字弊大于利

其实通过类似这种机械式的被动记忆,达到识字目的的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将来学习生活,还有可能出现学习障碍。

美国脑神经专家和儿童教育家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大脑中的神经腱只有在孩子主动用脑时才会被点亮,这时才会有开发大脑的作用。

所以,如果只是被动式地用脑,接受提前学习的识字,不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就像他们的成长一样,需要遵循其的发展规律,才能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幼儿园孩子如何认字

幼儿园的小孩子应该学习认识汉字吗?应该学习认识汉字,但是应该从兴趣出发,并且仅限于早期的识字启蒙。如果想让孩子熟悉汉子,可以按以下3点来做,既达到识字的目的,又能更好促进他们智力、想象力发展。

  • 培养孩子对绘本的兴趣

随着电视、手机的普及,屏幕上精彩内容和有趣的画面吸引了家长和孩子的注意力,忽略了纸制品---绘本的重要性。殊不知,电视、手机上的内容信息,孩子只是通过被动式的接受,不利于他的大脑发育;而看绘本是一种主动式接收信息知识的过程,在接收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消化,转化为更深刻的内在知识,可提高宝宝的思考力,促进大脑发育。

在陪伴孩子认识和读绘本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给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宝宝熟悉的绘本。从爸爸妈妈讲孩子听,到孩子看着画面,爸爸妈妈指读文字。让宝宝了解到,书本的内容和文字有关,文字是有用处的。当他开始指着一行字问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学习汉字的开始。

  • 玩中学习识字

学龄前的孩子的学习方式,往往是通过感官进行的,孩子自然、主动地感知周围的事物,接收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他们爱玩的天性也顺应了这种通过感官认识世界的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欧美国家较注重学龄前宝宝的玩耍,因为通过轻松的玩耍,能毫无顾忌地进行各式活动,让感官得到了全面的开发。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识字只是一种在玩乐中的启蒙活动,不适合一板一眼的“学习”的模式,他们通过唱儿歌、玩游戏、玩玩具来获取各种知识和技能。

比如,教孩子识字,如果呆板地告诉孩子,这是“香蕉”,与其多次反复教孩子认识字,不如直接给宝宝一根香蕉,让他们通过用手触摸、鼻子闻、眼睛看、嘴巴尝来了解“香蕉”,这样是不是印象更深刻,孩子在“玩”中轻松掌握了什么是“香蕉”。是不是更生动,更具体一些?

等到他真正去识字时,当看到“香蕉”两字,从记忆中提取出香蕉的模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并加深记忆。

  • 引导孩子注意文字

在早期的学习识字中,父母切莫强求孩子学习识字,而是为他创造接触文字的机会,并利用其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其进行识字。比如有些积木会有文字、数字或字母,我们陪孩子玩积木时,少用或不用“这块积木,那块积木”的词语,而是用带“月”的积木,或者字母“T”的积木等,这样在玩乐中,孩子就能轻松更好的识字。

其实,在生活,文字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注意,比如走路时,有广告标语、商店名称;外出吃饭时有文字菜单;坐电梯有楼层数字等,这些文字无形中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引导孩子注意文字,也能达到在舒适状态下识字的目的。

枕边育儿寄语:

由于在进入小学前,很多小学的要求孩子需具备一定的识字量,这让家长备感压力,在压力的驱使下,有些家长过于注重宝宝识字的结果,进行教学式的“识字,认字”。这种压力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孩子的成长,在轻松的玩中进行识字启蒙,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